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子贡篇(1)

(2025-01-14 08:45:47)
标签:

读书札记

分类: 《论语》自学偶得

子贡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贡是比较特别的一个。

    读《论语》,子贡给人的感觉是,提问最多,挨骂最多,最崇拜老师,对老师最亲。

1

    子贡生性好奇心强,喜欢问问题。

    大凡一个人做学生时,潜意识里总认为老师应该是无所不知的。有时候,子贡的问题老师答不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贡就有点看不上老师了。

    王充在《论衡·讲瑞》篇中说,子贡跟了孔子的第一年,自称自己超过了孔子。

    在孔子那个时代,学习是贵族的专利。文化知识本来就不多,又缺少传播的渠道。孔子出身平民,没有上学的机会,靠自学也就是认些字,知识的储备是有限的。他不能回答子贡的问题本属正常。

    如果孔子秉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2-17》”的观念,他这老师就做不成了。

 

    遇到子贡是孔子的劫。

    孔子一边自学一边执教,且很多问题都不是那个时代的人能解答的。他哪能应付得了有10万个为什么等着他回答的子贡。

    他也不能对子贡说:世界上有许多事物是当前人们尚不能认知的,如果你有兴趣,就自己去探寻事物的真相吧。他收了人家的学费,偶尔有个问题答不出还行,要总是答不出就不好交代了。

    当孔子意识到子贡不信任自己时,慢慢的调整了策略——你有问,我必有答。反正你也没办法查证。

    这一招还真是百试百灵。《论衡·讲瑞》说,子贡跟了孔子的第二年,自称自己与孔子相同。三年下来,孔子在子贡的眼里就是圣人了。

    在《论语》中,我们没发现孔子对子贡的提问“常黜其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弟子提问,孔子随便给个答案的倒是随处可见。

    子贡问,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

    孔子说,他聪敏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的谥号是‘文'《论语5-15》。

    谥号有褒有贬。在褒奖的谥号中,“文”属最高级别。一个政府的高职人员,不会因为勤学好问就给予最高级别的褒奖吧?

 

2

    孔子知道,要让子贡信服,单靠有问必答还不够,必得让他觉得老师比他高明。

    子贡是个勤于思考的人。

    子贡思考做人的问题。他想:如果贫穷,我不巴结权贵;如果富有,我不骄奢淫逸、横行乡里。

    子贡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横,怎么样?”

    孔子说:“可以呀。不如贫穷而快乐,富有而好礼《论语1-15》。”

    其实,“快乐”与“不谄媚”不存在递进关系。谄媚也可能快乐,而富有且不骄横也该是一种好礼的表现。

    孔子就是要让子贡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如老师完善。

 

    子贡追求道德的完美,他想做个大家认可的好人。于是问老师,“乡里人都说好,这样的人怎样?”孔子说:“不怎么样。”

    子贡就不明白了,大家都说好还不好,那么大家都说坏倒是好的了?于是再问,大家都讨厌他呢?孔子说,不怎么样。不如好人都喜欢他,坏人都讨厌他《论语13-24》。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好人都喜欢,坏人都讨厌”的人吗?

    没有。

    显然,喜欢一个人还是讨厌一个人,不完全由这个人的品德决定。更多的是因为性格、观念的差异。不是所有的好人都相互认可,坏人也不一定讨厌所有的好人。

    多么浅显的道理。

    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好人都说好,坏人都说坏的人。

    孔子就是要让子贡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如老师完善。

 

3

    子贡上进心强,严格要求自己。他问老师,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论语15-24》。

    子贡说:我想照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去做。孔子说:赐啊,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论语5-12》。

    这师徒的对话是不是有点怪?

    学生问老师终身努力的方向,老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生说,我愿照着您说的去做。老师说你做不到。

    既然子贡做不到,孔子为什么又要他终身奉行呢?

    再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比如,我看书的时候不愿意别人在一边喧哗干扰,别人看书时我就不打扰他;比如,我不希望别人生气时拿我撒气,我生气时就不拿别人撒气。比如……

    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难吗?

    只要有这种愿望,向这个方向努力,总会做到一部分。怎见得子贡就完全做不到?

    孔子这样说,就是要让子贡觉得自己不行。

   

    孔子对弟子们说:“君子不是器具《论语212》。”子贡问老师:“我怎么样?”意思是“您看我是君子吗?”孔子说:“你是个器具《论语5-4》。”意思很明白,你不是君子。

    孔子就是要时时刻刻提醒子贡,你很一般,没什么了不起的。   

    子贡问:“那君子是什么样?”孔子说:“先做了再说《论语2-13》。”

    老师并没有告诉学生什么是君子,却让他先做了再说。做什么?做君子吗?不知道什么是君子怎样做?还是,无论做什么,只要先做了再说就是君子了?   

    孔子就是嫌子贡话多。就是让他少说话。

 

    子贡议论人。孔子说:“赐啊,你就那么贤良?要我就没那闲工夫《论语14-29》。”

    让老师抓住了把柄,孔子敲他也是理直气壮。

    不过,孔子也会议论人。他就说过卫灵公无道。

    孔子就这样。有机会就压着子贡,没机会就创造机会压着子贡。

    老让孔子压着,子贡就真觉得自己不行,老师才厉害。

    孔子的目的达到了。

 

4

    有的老师喜欢把尖子生磨的更尖,孔子则喜欢把尖子生磨秃。

    孔子就这么孜孜不倦的磨啊磨的,子贡就给他磨秃了。

    现在的孔子是子贡心目中的太阳,是不可逾越的高山。子贡对老师心悦诚服,把老师的话当真理。

    子贡有问题还问老师。但他提问之前不再自家先想想,然后通过老师的解答印证自己的想法。也不在老师回答之后想想老师的解答是否正确——既然自己的想法永远是错的,既然自己总是不如老师周全,再费心思去思考那就叫白费力。把老师说的记住就行了。

 

    子贡问治国。

    孔子说,要有充足的粮食和军备,还要取得百姓的信任。

    子贡还想跟老师聊聊,可他的问题已经解决。就没话找话,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

    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论语12-7》。

 

    假设你是子贡的老师,你会如何处理子贡的提问?

    要是我,告诉子贡“足食,足兵,民信”,就要让他想一想,为什么治国要做到这三点。引导他分析“足食,足兵,民信”对于治国的重要性。让子贡认识到:没有粮食,百姓不会坐以待毙,他们揭杆而起,政权就危险了。没有军队,外族入侵,国将不存,何以谈治国?不讲信用,百姓对统治者失去信心,民心散了,统治就不会长远。

    若如此,子贡就会明白,三条中去掉任何一条,国家都将垮塌。他就不会问出“去掉一项,再去掉一项”这样的问题。

    之后给子贡留个作业:如果让你治国,你采取什么措施达到足食,足兵,民信?

    这样,子贡的问题就算没白问。

   

    听了老师的回答,子贡也不想想,老师说,“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没错,人总是要死的。但不是一齐饿死。百姓都死了,还怎么信任统治者?没有百姓的国家还是国家吗?统治者是要到阎罗殿去治国吗?

    在孔子面前,子贡已不会思考。

    孔子就有本事把学生教傻。

 

5

    再看孔子磨秃子贡的一例。

    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怎么样?”

    贫穷怎样做人,富有怎样做人,这是人生的大道理。

    一个人在做学生时,没经历社会的残酷,其设想多半是美丽的幻景。想自己跌入底层时怎么办的大概没有几个。

    子贡会想人穷了怎么办,确实与众不同。能有“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思想,说明子贡对社会进行过仔细观测,而且有过深入的思考。

    如果我是子贡的老师,我会把子贡的问题作为一个课题让我的学生去讨论。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是施教者的本分。

 

    把问题交于学生讨论不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思想的碰撞会激发新的思想,也许学生会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还可能对老师所讲的产生怀疑。孔子不想惹这个麻烦。他就说“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 。

    只要让子贡感觉到他的思维不够完善,老师总是比自己高一筹,孔子的目的就达到了。

    孔子说的子贡记住了。但子贡思维的火花并没有被扑灭,反而激起了新的火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诗》里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这可真是烧香引出鬼来了。孔子本不想让子贡多问,反而勾起子贡的兴趣了。这是孔子最不想达到的效果。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诗在《诗经.淇奥》中是刻画那个男子的相貌如精雕细刻一般呢?还是说他做学问精钻细研?孔子不想深究。赶紧打住。子贡要再问出别的问题可就麻烦了。

    孔子说:“行啊,赐。告诉你过去,你就知道未来。可以跟你谈《诗》了《论语1-15 》!”

 

    话题一转移,子贡就把和老师探讨的问题忘了。

    不做深入探讨,学生自然就看不出老师的深浅。

    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啊?孔子说:绘制绚丽的图画,是在有了白色的画布之后。

    孔子的回答让子夏联想到礼,问:礼的起源是在什么之后呢?

    大家一定以为孔子会借机给子夏讲一讲礼的来龙去脉。孔子不是把礼挂在嘴边的吗?

    但是没有。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商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论语3-8》。

    孔子处理子夏的提问与回答子贡问题的方法如出一辙。

    孔子就有这本事,把学生的思维掐死在萌芽之中。

 

6

    孔子改造子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终于把子贡琢磨成他所需要的样子。

    一次,孔子说他不想说话了。子贡说,老师不说话,我们说什么《论语17-19》?能说会道的子贡在孔子跟前成了老师不说话他就无话可说的复读机。

    从此,孔子就越来越喜欢子贡了。

    子贡聪明,灵透,好学,上进,对老师心悦诚服。又把老师当高山,当太阳《论语19-24》。现在的孔子是打心底里喜欢子贡。这种喜欢从心底里溢了出来,你与颜回谁更好?孔子问子贡。

    既然老师总是夸赞颜回,子贡又那么相信老师,他就也认为颜回比自己强。

    孔子话一出口就后悔了,子贡宠不得,颜回得举着。所以赶紧说:你是不如他。说过之后怕子贡受伤,又赶紧补充:我和你都不如他《论语5-9》。孔子把子贡拉到了和自己同等的地位。

 

    孔子从政之后,季康子问子贡从政的能力,孔子说:子贡心胸豁达,从政对他来说有什么难的《论语6-8》?

    多年之后,子贡无论从政还是经商,都很成功。颜回则仍然是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孔子禁不住感叹道:颜回就是个平常人吧,屡屡处于贫困之中。子贡不接受命运的安排而去做买卖,总能猜对行情。

    孔子喜欢颜回也喜欢子贡,但孔子对两者的喜欢有质的不同——喜欢颜回是把颜回当工具,喜欢子贡则是喜欢子贡这个人。

 

7

    子贡对孔子心悦诚服,不管孔子说什么,他都认为完全正确。

    孔子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6-18》。意思是文饰过了头就显得虚伪,过分暴露自己的本质就显得粗野,两者恰到好处就像个君子了。

    卫国大夫棘子成不明白:君子表现自己的本质就好,何必要文饰呢?

    子贡说,夫子怎么能这样说君子呢!文饰如同本质,本质如同文饰。好比虎豹和犬羊,正因为他们的毛色不同你才能辨认它们。如果去掉毛,你还能分辨出来吗?你不表现,人家怎么会知道你是君子呢《论语12-8》?

    子贡认为,文是质的外在表现。有什么样的质就表现出什么样的文,这就是所谓的纹饰。

    显然,棘子成理解的才是孔子的意思。是子贡理解错了。

    如果文是质的外在表现,“文胜质、质胜文、文质彬彬”又如何解释?

    子贡不是笨,是崇拜老师到了迷信的程度。

 

8

    孔子把仁定为道德的最高标准。但他并不告诉学生什么是仁,怎样做就算是仁。所以就有许多学生问仁。

    子贡追求道德完美,但他也和其他同学一样,既不知道仁的含义,也不知道怎样做就算是仁。

    子贡去问老师,孔子说:“工匠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把他的工具磨利。住在一个国家,要事奉大夫中的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论语15-10》。”

    这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工。但孔子只是告诉子贡去磨刀,砍柴的技巧却一点都没透露。子贡还是不知道自己怎样做才算是仁。

    子贡自己琢磨:仁者应该对百姓好吧?

    被老师打击多了,有老师在,子贡就没自信心了。还是问问老师吧。

    子贡也学乖了。他不照直说我要怎样怎样,免得老师说自己做不到。他就问老师:如果有一个人,他能给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众人,这样的人可不可以算是仁者?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子贡暗暗高兴。多亏我没说自己要做那样的人,要不又该挨老师的剋了。尧、舜都做不到呢。我算老几啊?

    就听老师说,至于仁人,就是自己想立而立别人,自己想达而达别人。凡事能就近作比,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论语6-30》。孔子所说的人是和自己能力相仿的人,这才能就近作比,推己及人,自己想做官就推荐人做官,自己想出名就扶持人出名。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得破财,不符合孔子“惠而不费《论语20-2》”的做人原则。子贡的胸襟、志向确实比孔子大。叔孙武叔说子贡比孔子品德高尚是有道理的《论语19-23》。

 

9

    子贡两次和老师探讨仁,但他到底还是弄不清什么是仁。

    孔子说管仲是仁者《论语14-16》,子贡就想不通。齐桓公杀了管仲的主人公子纠,管仲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按老师的教导,这叫不忠。一个不忠的人怎么会是仁者呢?

    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能享受到他的好处。没有管仲,恐怕我们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像管仲这样的大人物,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不被人知呢《论语14-17》?

 

    子贡学会判断仁了吗?没有。

    周游列国期间,孔子告诉子贡,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是古代的贤者《论语7-15》。

    伯夷叔齐不担当治国的重任,管仲助桓公称霸诸侯,一匡天下,两者行为刚好相反;伯夷叔齐忠于商纣王不食周粟而死,管仲不为主子而死,而去帮杀害主子的人做事,两者行为刚好相反。如果子贡真弄懂了仁的含义,以他的个性,他会让老师解释一下,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行径怎么能同时称为仁?

 

10

    子贡没弄清仁的含义,谁都弄不清仁的含义。

    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12-1》”

    子贡第一次问仁,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仁者。《论语15-10》”

    子贡第二次问仁,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6-30》”

    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12-2》”

    樊迟第一次问仁,孔子说“先难而后获《论语6-22》”

    樊迟第二次问仁,孔子说“爱人《论语12-21》”

    樊迟第三次问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13-19》”

    子张问仁,孔子说“恭、宽、信、敏、惠为仁。《论语17-6》”

    司马牛问仁,孔子说“其言也仞。《论语12-3》”

    还有四则:

    1、子贡与老师探讨管仲是不是仁者《论语4-17》。见本文。

    2、宰我问,如果有人告仁者说井下有个仁者,是不是要跟他到井里去呢?孔子说,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6-26》”

    引号内是孔子的原话,笔者才疏学浅,怕翻译错了误导人,读者诸君自己理解吧。

    3、原宪问,克制自己,不自夸、怨恨、贪欲,可以算作仁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做到。是否算仁,我就不知道了《论语14-1》。

    4、子张问,令尹子文做了宰相不高兴,被免职了不恼怒,还把政事告诉接任的宰相,算是仁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陈文子舍弃家中财富离开齐国。发现执政者也和崔杼一样就又离去,如是者两次,算是仁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对仁的解释都在这儿了,你弄清仁的含义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