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名称源自香港新证

标签:
银行银行一词汉语银行 |
“银行”名称源自香港新证
中国的银行是近代中西交流的产物,最早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的香港。1845年,英国的Oriental
对中国人从什么时候起使用“银行”这一名词,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曾做过比较详细的考证。这本书第八章“银行的兴起”一节中说:
“嘉庆二十四年(1819)英人穆里逊(R.
最早提到银行一辞的似乎是咸丰六年(1856)香港出版的《智环启蒙墅课初步》一书,其中Bank
现在看,彭信威的研究仍是最有说服力的,不过对“最早提到银行一辞的”文献,现在有了e考据的助力,还可以举出比“咸丰六年(1856)《智环启蒙墅课初步》”更早的例子,以为补充。
1854年1月的中文月刊《遐迩贯珍》中,已有关于“银行”的报道。《遐迩贯珍》是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期刊,创刊于1853年8月,停刊于1856年5月。杂志由马礼逊教育会出版,英华书院印刷发行。在一千八百五十四年正月朔旦(1854年1月1日)出版的当年第二号杂志(与第一号同日出版)“近日杂报”栏刊登消息说:
“十一月十三日,福州来信云:数月来,因地方多故,致数家大银行关闭歇业,而小经纪挑贩贫民,多受苦累……原其起事之由,因各家银行,仓促间银钱支绌,不敷应付,阛市骚然,莠民藉端鼓众哄闹,乘衅抢掠铺户,波及各富室。署制府王懿德闻变,派兵捕办,擒枭为首六人以徇,事稍定。旋访得各银行实有咎失招衅之瑕,提鞠根由,据云银项现尚敷支结,惟铜钱缺乏,所以壅塞不通……”
这则新闻发生在咸丰三年四、五月间,说的是福州四家钱店遭遇“滚支”即遭挤兑而倒闭的事件。文中3次出现“银行”一词,与今天语义相同。《遐迩贯珍》编辑部于1853年11月13日收到福州来信,于次年1月1日出版杂志,算上编辑日程,可见“银行”一词至晚在1853年已在香港流行。这比《中国货币史》指出的最早语例要提早3年。
这是否说明当时内地如福州已经流行“银行”一词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福州方面对此事的记载截然不同。《遐迩贯珍》报道的“数家大银行”,按当事人的说法却是“钱店”“钱铺”。如署理闽浙总督王懿德的年谱记录此事说:“时省城钱店票存不敷支应,奸民乘机抢掠,获六人诛之,始定。”亲历事件的福州人刘存仁在给亲友的信中说:“自五月初三日起,中和滚支,继而各店纷纷停闭。钱店限支,典铺限当。”(傅衣凌《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福建金融风潮史料摘抄》,《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第255页。中华书局,2008)显然,当时福州并无“银行”,只有“钱店”。《遐迩贯珍》所言“银行”,是对传统钱店的香港话表述。据台湾学者苏精研究,《遐迩贯珍》的每月稿件由各地寄来香港,主编翻译成中文后,再请中国教师加以润色(《铸以代刻》,第281页,台大出版中心,2014),可见“银行”确是香港本地语言。这是仿造清代外洋贸易中“洋行”一词而创造出的汉语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