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融”溯源

(2014-06-18 11:53:05)
标签:

金融

金融的来历

金融的起源

金融名词

金融一词

分类: 求不妄

最近利用网络资源考察了一下“金融”的词源。全文有些琐碎,先说一下结语:

 

“金融”一词产生于明治维新(1868)之后的日本,是“金钱融通”的缩略语,指资金在社会上的流通,后来意义得到扩展,表示与货币、信用有关的交易和经济活动。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后,“金融”大量出现在上海的报纸上,成为一个汉语新词。随后几年,它又进入官方语言系统,并在全国各地流行。到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终结之时,它已成为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以前的观点,认为“至迟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汉语词语“金融”已经定型,说得未免过早;认为“到民国初年,‘金融’概念才正式出现”,又未免过晚了。

-------------------------------------------------------------------------------

 

“金融”溯源

 

“金融”是什么意思?这个词是怎样来的?应该是金融学和中国金融史探讨的第一个问题。

 

近年来,学界对汉语“金融”一词的词义、词源取得基本共识,即认为“金融”定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伴随着近代银行业进入中国产生的外来词,最初表示以银行等信用机构为中介的资金融通。

 

黄达先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撰写了好几篇文章讨论这个问题。如他为修订《中国金融百科全书》撰写的词条《金融》,发表于2001年。此文指出:

 

“金融一词并非古已有之。‘金’与‘融’这两个字,是极古老的中国字,可是这两个字连在一起组成一个既不能单独用‘金’字解释也不能单独用‘融’字解释的词——金融——则不见于任何古籍。《康熙字典》及其以前的所有辞书均无金与融连用的记载。作为一个词条,最早见于1915年初版的《辞源》和1937年初版的《辞海》。这说明,至迟在19世纪下半叶,金与融这两个字组成的词已经定型并在经济领域中相当广泛地使用;两部辞书的释义均指通过信用中介机构的货币资金融通。”

 

同一年,黄达在武汉大学发表题为《够不上方法论的“方法论”——由“金融”与“金融学”引起的》演讲,再次阐述这一观点,并指出:

 

“连起来的‘金融’始于何时,无确切考证,最大可能是来自明治维新的日本。那一阶段,有许多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就是从日本引进的——直接把日语翻译西文的汉字搬到中国来。”(以上两文后均收入《与货币银行学结缘的六十年》,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黄达是著名经济学家,他的考证有理有据,很快就被学界广泛接受。现在的金融学著作谈到这一问题,基本上都采用他的观点。对此观点作出补充的,主要有张亚光先生发表在2011年第11期《中国金融家》杂志上的《“金融”一词的由来》一文。他在引述黄先生的考证后,又引述民国时东北大学教授张辑颜《中国金融论》中对“金融”称谓的考证和定义:

 

“金融者,金币之融通状况之谓也。故金融学科,为研究金币之融通状况,及其与国家财政,民生经济,所生各种关系之学科也。金融之名词译自日本:盖日本以金币为本位,故称金融。”

 

张辑颜的书出版于民国十九年(1930,商务印书馆),其时金融业兴起未久,他对“金融”一词的来历应比今人更清楚。“金融”一词源自日本,民国和当代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金融”这个词何时从日本传入中国?又何时广泛流行?对此,目前的研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黄达认为“至迟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汉语词语“金融”已经定型;张亚光认为“到民国初年,‘金融’概念才正式出现”,但均未举出具体例证。不过,曾有学者考出“金融”较早出现在汉语文献中的例子,是民国元年(1912)财政部的一道呈文,里面说:“自去秋以来,金融机关一切停滞,公私出纳皆以现金,遂至周转无方,商民交困。”(刘凤林、陈文生,《“货币” 和“金融”两名称的由来》,《天津金融研究》,1983年第3期),这似乎是“民国初年说”的根据。但从语言规律来看,一个新词一般要在社会上广泛流行之后,才会进入官方语言。把财政部呈文中的用例作为“金融”概念的初现,难称定论。

 

在纸本书时代,要查考一个词的出处及源流,堪比大海捞针。但时至今日,网络搜索工具和各种数据库已初见规模,这项工作变得相对容易起来。本文尝试结合平时读书所见和网络搜索、阅读所得,查考“金融”一词在日本演变、传入中国及早期流传使用的情况。惭愧的是笔者无力阅读日语文献,只能查考日本古文献中的汉字词语,故未参考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如果本文结论与已有观点相同,自应以前贤所论为是。

 

首先说明一下,经济学意义上的“金融”是汉语新词,并无疑义,但不能说“金”“融”两字相连组成的词“不见于任何古籍”。古籍中“金融”组词连用虽不常见,也不算罕见,只是与现在的词义无关而已。唐代僧人澄观《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二说,“如金师子一切皆金,以金融故”,“金融”义指“黄金融制而成”。李峤《洛州昭觉寺释迦牟尼佛金铜瑞像碑》的铭文说佛像“毫文玉洁,额理金融”,也是此义。宋代张耒的诗《六月八日苦暑二首》说,“三伏方肇序,金融未能完”,则形容天热得能把金属融化。另外需要说一下的是,《康熙字典》等古代字典都只收单字词头,所以在这些字典中找不到“金融”并不奇怪,其实也找不到其他由两个字组成的词。

 

既然“金融”来自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我们不妨先考察一下这个词在日本的来龙去脉。

 

日本在明治四年(1871)年5月10日颁布《新货币条例》,统一币制,确定金本位,次年颁布《国立银行条例》,开始建立效仿西方的近代银行体系,但这两部条例中未出现“金融”字样。先后在大藏省担任要职(先为大藏大辅,后为大藏卿)的大隈重信(1838-1922)是这一进程的重要推动者,保留下很多当时有关此事的档案文献。大隈重信的档案后来捐赠给他创办的早稻田大学图书馆,称为“大隈文书”。现在看,明治早期的大隈文书中已出现了“金融”一词。

 

明治八年(1875)年九月,三野村利左卫门所上《金融ニ关スル建言书》的封面即出现“金融”二字。这个建议书中多次出现“金钱融通”一词。在第十页,作者略谓一国的“金钱之融通”如同人的血液流动运转,一旦停止流动就会危害脏腑和健康,必须百方医治。当时日本国内“金融壅塞”,恰如人体血液运行停滞。这个“金融”二字连用之词,显然是“金钱融通”的缩写。

 

“金融”溯源

    稍晚,明治八年十月七日由吉原重俊写给大隈重信的《金融蔽塞百业不振ニ关スル建议书》,开篇即言“方今金融蔽塞百业不振”,其“金融”也是“金钱融通”的缩写。

 

以上二书都是写本。在明治时期的印刷出版物中,明治十年(1877)牧山耕平译《初学经济论》的第三十八章“金融壅塞”、第三十九章“金融壅塞的恢复”中,“金融”一词多次出现,并且不再借助“金钱融通”而独立使用,说明它在日语中已经很流行了。《初学经济论》的原本是1875年在美国出版的由Alfred Bishop Mason和John Joseph Lalor编写的经济学初级教科书The Primer of Political Economy,其第38章为A commercial crisis is caused by the destruction, the unproductive consumption of wealth,意为“由财富的破坏,亦即财富的非生产性消费引发的商业危机”;第39章为The effects of a commercial crisis can be removed only by the production of wealth,意为“财富的生产可以消除商业危机的影响”。日译“金融壅塞”对应的大致是“a commercial crisis(商业危机)”。从这些用例看,早期的“金融”基本上与“壅塞”、“蔽塞”等词连用,词义偏窄,与今日用来对译的英语词“finance”意义相差较大。

 

在此后10年间,日本书籍报刊中“金融”一词爆发性使用,词义也开始转变,被用来指称与货币和信用有关的交易与经济活动,并组成金融机构、金融制度等新词。如明治十六年(1883)出版的小池精一讲述、杉中利平次笔记的《英国金融事情》,其“金融”仍为“金钱融通”的缩写,但已脱离“壅塞”、“蔽塞”等情景,用来表示整个货币市场,包括货币运行、交易以及银行等信用机构的活动。这本书的原作是英国经济学家Walter Bagehot所著Lombard Street: a Description of the Money Market(《朗伯德街:货币市场纪实》,初版于1873),朗伯德街是当时伦敦银行机构和货币交易集中的区域,即今天的所谓“金融街”,作者以此入手,介绍英国货币市场的基本情况。日译本“金融”对应的英语名词是“money market”,也不是“finance”,但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意义已基本相当了。

 

以上是日语词“金融”演变的大致过程。那么,它又是怎样进入汉语的呢?

 

一方面,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日本人在中国做了很多调查工作,出版的书中多有“金融”一节。如明治二十五年日清贸易研究所编纂的《清国通商综览》,第四门为“金融”,介绍了当时中国的银行、货币兑换、存贷款和票据等情况。明治二十八年(1895)出版的仁礼敬之《清国商话》,其第五回即为“金融”。这类书有些还在中国出版。虽然此时的“金融”属于日语词,但难免会对汉语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是中国人的翻译引进。甲午战争后,中国从日本引进了大量汉字新词,但“金融”进来得较晚。利用现有的数据库,可以检索出来的最早出现“金融”的中国书,是麦仲华编辑的《皇朝经世文新编》。此书中《德国公司总数考》一篇,系翻译一位不知名日本作者的文章,其中说“德之金融会社纸币发行银行三百五十九所”。《皇朝经世文新编》未署出版年月,但有梁启超于光绪戊戌年(1898)正月撰写的《叙》,应该即出版于此年。后来该文又发表于光绪二十五年九月二十六日(1899年10月30日)的上海《申报》,题目改为《论德国商务》。从“金融会社”词组以及它是7年中的孤例看,此“金融”虽然出现在中国书中,仍属于借用的日语词,不能说是汉语词。

 

此后7年间的中国文献中未能再检索出“金融”一词。特别是《申报》,在当时集中了中国最多银行的上海每日出版,保留下大量近代汉语史料和银行史料,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却从不谈及“金融”,只能说明当时还不用这个词。

 

到了光绪三十二年(1906),“金融”突然开始大量出现在《申报》中。二月十八日(3月12日)《日本建议创设日清银行》一文说,“今日亟当设一日清共同之金融机关”,仍然来自日本人的文章。六月初五日(7月25日)《俄国政界变局之影响》一文说,“初三日柏林电云,欧洲各国初得俄国所生变故之消息,金融价值为之迟钝”,这已经是中国人的口吻了。这一年,《申报》共出现“金融”13次,下一年则出现29次。如果把在《申报》上大量使用作为一个词语流行的标志,那么大致可以说,“金融”成为汉语词汇是1906年前后的事。

 

再后来,“金融”一词的应用记录就更多了。到宣统间(1909-1911),这个词已进入官方语言。时任度支部尚书的盛宣怀,在他的奏疏、电报中屡次使用,如宣统元年闰二月他在《请推广中央银行先齐币制折》中说,“握全国金融之机关者,尤必赖中央银行”(《愚斋存稿》卷十四)。同年度支部奏设币制调查局,列明调查的内容包括“世界金融之消息”(《清续文献通考》卷二十四钱币考六)。与此同时,各省督抚官员的奏疏均经常提及“金融”各种情形(见《宣统政纪》及《清续文献通考》等书),表明这个词已在全国流行开来。

 

最后总结一下。“金融”一词产生于明治维新(1868)之后的日本,是“金钱融通”的缩略语,指资金在社会上的流通,后来意义得到扩展,表示与货币、信用有关的交易和经济活动。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后,“金融”大量出现在上海的报纸上,成为一个汉语新词。随后几年,它又进入官方语言系统,并在全国各地流行。到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终结之时,它已成为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以前的观点,认为“至迟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汉语词语“金融”已经定型,说得未免过早;认为“到民国初年,‘金融’概念才正式出现”,又未免过晚了。 /艾俊川

 

感谢上海友人代检《申报》资料。

《中国金融家》2014年第6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下打死七个
后一篇:藏书家陶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