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上本无“刘锡敕”

(2014-01-05 13:31:11)
标签:

刘锡敕

功甫帖

苏轼书法

辨伪

文化

分类: 求不妄

    昨晚琢磨了半夜《刘锡敕》,发现一些问题很好玩。说句妄语,现在对《刘锡敕》的研究都不合格,因为世上本无“刘锡敕”。
    
    首先徐邦达先生认为这个苏轼作品是伪本。他的理由一开始就摆出来了:北宋神宗朝以来,台阁书法多学苏体,后人附会,便把类似的苏体制草都算作苏轼写的,《刘锡敕》是其中一件。


世上本无“刘锡敕”



     
    按:徐老这个理由立不住。因为先不论书迹真伪,从内容上说,这篇制敕是苏轼的作品,确定无疑。不仅编于南宋的《东坡七集》的收入此制,有乾道九年(1173)孝宗御制序的郎晔《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三十九也收入此制,这些都是很早的苏集,不能说是后人将无名作品阑入。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七十五还记下此敕的具体日期:元祐元年四月十八日乙巳,正是苏轼任职中秘草拟制诰的时期。一方面说明“刘锡敕”是苏轼的职务作品,另一方面说明它不是“神宗朝以来”的东西。
    
    上面这些都是孔凡礼先生的研究结果,见《苏轼文集》和《三苏年谱》,不是我的功劳。

 世上本无“刘锡敕”

    其次,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考》以来,认为《刘锡敕》是苏轼真迹的观点也立不住。因为历来的苏轼文集虽然都收录了这篇文章,却没有什么“刘锡敕”。他们收藏著录的只是一个后人的变造本。
    
    这是因为,苏轼当年写的并非“刘锡敕”,而是“刘元敕”。在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中,这道制敕的题目是“宣德郎刘锡永父元年一百四岁可承事郎”,首句是“敕刘元年”。这里涉及一个断句问题,即104岁的老人究竟叫“刘元”还是“刘元年”,各本并不相同。孔先生倾向于“刘元”为一句,“年一百四”为一句。在文下有详细考辩。我赞成孔先生的意见。郎晔在“吾六世之遗民”下有注“刘元”云云。他去古未远,应有根据。而且“年”字随下句,语气更流畅。不过刘元名字多一字少一字,不影响对“刘锡敕”的研究,放到以后再说。
    
    这段想说明的是,当年苏轼拟写的制敕是颁给“刘元”的,不是给他儿子“刘锡永”的。当然更不是给“刘锡”的。在这个事件中,根本没有“刘锡”其人。《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说“宣德郎知太平军诸城县事刘锡永”,清清楚楚,没有错成“刘锡”的可能。
    
    既然苏轼没写过“刘锡敕”,这个从清初就见诸记载的苏轼法帖当然是假的。 
 第三,《刘元敕》为何变成了“刘锡敕”?
    
    这就需要看看“刘锡敕”上怎么写的了。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夜半时分搜出了现藏上博的“刘锡敕”的墨本、拓本和翁方纲勾摹本。一看之下,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世上本无“刘锡敕”



    分析一下:敕文的题中,“刘锡”空两个,然后是“元年”。这是残缺了“永父”两个字。这就解释了为何《式古堂书画考》以及徐老所引李佐贤《书画鉴影》将题文录为“敕刘锡,元年一百四”这种不通的句子。没有空格,可录为“刘锡元”,但有空格就没办法了。
    
    再看第一句,应该也是残缺了。后人在补足的时候没有参照,只好根据标题上残存的“宣德郎刘锡”胡乱填了上去。
    
    就这样,“刘元敕”变成了“刘锡敕”。
    
    我搜到的图不清楚,看不出来这些后补的字和余下的字是写在一张纸上,还是两张纸上。如是一张,则整个是描摹的;如纸也是补的,则部分是描摹的。从历来著录没收有修补来看,我觉得总体为后世描摹的可能性大。
    
    如果谁能找到清楚的图片,大家一起参详。

 

    第四,上博专家在“从法帖中双钩”——谈《刘锡敕》、《功甫帖》中,专门有“《刘锡敕》伪本与《诒晋斋摹古帖》”一节。文中说传世的“刘锡敕”墨本是勾摹的,这些大家都知道。而且因为研究“刘锡敕”,躺枪了“功甫帖”,这个大家更知道了。
    
    文章对《诒晋斋摹古帖》的刻本评价极高,说“拓本较好地体现了书法用笔之严谨法度与使转特点,其线条之凝炼浑厚,以及精神跌宕处”;又说“在目前尚未发现永瑆旧藏《刘锡敕》墨迹前,拓本的历史、艺术价值,它本无可替代”。这个本子全貌什么样呢?大家移目往下看:

世上本无“刘锡敕”



 

    第五,在这种情况下,讨论“刘锡敕”的墨本是真是伪,与拓本的关系,我觉得已意义不大了。
    
    总结一下:
    
    1、认为传世“刘锡敕”是苏轼真迹的观点是错的;
    
    2、认为“刘锡敕”的文本非苏轼所作,因而不可能是苏轼笔迹的观点也是错的;
    
    3、认为诒晋斋摹古帖乃根据苏轼真迹上石的观点,还是错的。
    
    4、根据拓本的艺术水平来否定墨本,。。。。
    
    5,我的观点:“刘元敕”是苏轼作品,最初有墨迹传世。后来残缺,修补时误将“刘元”错成“刘锡”。在此基础上又有摹本。清代以来流传的就是这个经过变乱的本子。无论拓本的底本还是现存墨本,都不是苏轼原作(不排除刻石用的是有部分真迹的补本,个人认为,从种种迹象看可能性不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