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e考证续——金德舆的老师

(2013-07-17 22:05:59)
标签:

e考证

金德舆

桐华馆

李集

青莲馆词

分类: 求不妄

很久之前交出一篇网搜学作业后,一直意犹未尽。因为那篇虽然干脆利落地考出信札的收信人,但难度小,按alin老师的讲法,只能算个初级。要不然也不会20分钟就解决问题。


现在要考证的,还是清人的一封信。搜索过程早已完成,这两天才有时间把它写出来。搜索时常被结果牵着走,从一个话题进入另一个话题,天南海北神游,所以用了整整一个晚上,大概4个小时。回过头看,这次搜索的难度也不算大,基本上就是检索人名、书名,然后就有答案。但我更大目的是想知道以现在的数据库和搜索条件,e考证能解决多少问题,所以设置了比较多的检索点,结果让我震惊。如果以传统考据为标准,我觉得这次可算中级水平。

 

e考证续——金德舆的老师

 

这封只有十行的短信。写在印有“桐华馆”字样的笺纸上,署名“德舆”。叫这个名字的,我知道有潘德舆,撰有《六一斋诗话》。不过我不想费力去翻辞典,直接网搜好了。

 


百度“德舆  桐华馆”,一秒钟不到就有结果,第一条是百度百科现成的词条:

 


金德舆(1750~1800)

清藏书家、诗人。字鹤年,一字少叔,号云庄,一号鄂严、少权、仲权。浙江桐乡人,金檀从孙。父早丧,由母亲朱氏抚育成人。监生。嗜读书,考求金石图史,收藏名人翰墨,兼工书画。乾隆庚子年(1780)清高宗南巡,曾献呈《太平欢乐图册》和宋刻《礼记》等善本书多种,因而获赐“文绮”,赐补刑部奉天司主事,官至刑部主事。善书法,工诗文,精于鉴藏,嗜好聚书。于桐乡城内祖居,筑“桐华馆”、“华及堂”藏书楼,后累世所藏书法名画和宋元刻本皆收贮其中,并在馆中校《东观汉记》、《后汉书·年表》等数种,名为《桐华馆史翼》并加以刊行。桐华馆校刻的《九经三传沿革例》诸书,以刊刻精良而知名。因生性慷慨,晚年家道由此中落,不得已常典质书、画聊以度日。一日,著名藏书家鲍廷博来访,二人在把酒对饮之间,溘然长逝,无疾而终。著有《桐华馆诗抄》、《桐华馆吟稿》等。

 

    桐华馆主人不是山阳潘德舆,而是嘉兴金德舆。写信的没费力气就出来了,收信的“夫子大人”是谁呢?

 

    

    百度“金德舆 师从”,还是一秒钟不到有答案,这回是维基百科的

 

 

    

    金德舆(1750年-1800年),字鹤年,号云庄,又号鄂岩、少权、仲权。浙江桐乡人。金复的从孙,监生出身,师从李良年,官至刑部主事。善书法,又工诗,喜收藏,筑“桐华馆”,有《桐华馆诗钞》。又校正东观汉记》诸书八种,名曰《史翼》。金德舆生性慷慨,千金散尽,晚年寓居西湖,贫甚,以典质书画度日。一日与鲍廷博畅饮,忽掷杯于地,溘然而逝。有《画梅题记》传世。

 

    

    太简单了。原来“夫子大人是李良年。这次e考据眼看完成,只是人家把答案都给准备好了,未免缺少挑战性。还是看看李良年的事迹吧。百度之,仍百科词条:


 

李良年(公元一六三五年至一六九四年)原名法远,又名兆潢,字武曾,号秋锦,浙江秀水人,李绳远之弟。生于明思宗崇祯八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三年,年六十岁。诸生。少有隽才,与兄绳远弟符齐名,时称“三李”;又与朱彝尊并称“朱、李”。良年又与彝尊、王翊、周筼、缪泳、沈进等集里中为诗课。往来南北,游踪遍天下。后至京师,举试“博举鸿儒”科,不遇。徐乾学开志局于洞庭西山,聘主分修。良年工诗词;为古文尤长于议论,长洲汪琬颇推许之。著有《秋锦山房集》二十二卷,《清史列传》行于世。

 

李良年大名人,与朱彝尊同时并称。忽然好像来问题了:李良年卒1694年,金德舆生1750年两人差一百多岁,怎么就成师生了?或许是另一个李良年?


 

百度“李良年  金德舆”,第4条历代嘉兴藏书家“金德舆”下全引《藏书纪事诗》,提到二人关系的,是王欣夫补注的案语:


 

欣夫案:云庄为其师李良年校《秋锦山房集》甚精


 

和朱彝尊的朋友李良年一样,金德舆的老师李良年的著作也是《秋锦山房集》。这回真有问题了


 

百度“李良年 秋锦山房”,结果多是《秋锦山房集》上古2011年点校本卖书广告,没金德舆什么事儿。下面有一篇最新的研究,2013年第一期《文献》有《四库存目书进呈本<</span>秋锦山房集>研究》。登陆中国知网,下载这篇文章,里面说:


 

秋锦山房集现存十卷本和二十二卷本两种版本……二十二卷本是十卷本的续刻本除前十卷诗集之外,续刻了词二卷(卷十一十二)各体文章十卷(卷十三至卷二十二)及尺犊三卷(外集卷一至卷三) ……但受客观原因所限, 直到乾隆二十四年( 1759 ),才由良年之孙菊房在友人金氏一家的资助下付刻


 

得清楚,康熙时人李良年《秋锦山房集》全部诗文到乾隆二十四年才由其孙在金氏友人资助。王欣夫和维基百科错了,金德舆的老师可能是李良年。那是谁呢?


 

回到书信,这封信里明确的名物,除了桐华馆,只有“青莲馆词原稿一本及样本二卷”。百度“青莲馆词”,结果杂乱,不得要领。转去读秀搜索,有4条结果,其中3条来自《中国人名大辞典》:


 

李旦华(清),集子。字宪吉。优贡生。有周易象义,十六国世系表,青莲馆词稿。


虽然简短,但提供两个重要信息:有一位李旦华著有青莲馆词稿他父亲叫李集。读秀“李旦华 青莲馆”,有30余条结果,柯愈春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上册第787-788页:

 


青莲馆集六卷。李撰。旦生於乾隆三年(1738),卒於乾隆三十年(1766)。吉,,浙江嘉人。集子。乾隆间两应召试,列高等,年二十。使光鼐称其学问,贡成均。沈德、钱选录,编《厚斋诗选》二卷,辑入 《嘉禾八子诗选》,乾隆二十四年刻,上海图书馆藏。殁後其父辑其所作,编《青莲馆集》,其中四卷、二卷,乾隆三十七年刻,复旦大学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藏。


 

李旦华《青莲馆集》存诗四卷,词二卷,其词是否金德舆信中说的“青莲馆词原稿两卷”呢?读秀“金德舆 青莲馆”。第一条为瞿冕良编《中国古籍版刻辞典》第457页“桐华馆”刻书,略云:

 

(刻)李菊房编《李氏家集》五种……李旦华《青莲馆集》六卷,等。


 

看一下,李旦华的父亲李集在旦华身后编刻《青莲馆集》六卷,其中有《词》二卷;金德舆桐华馆刊刻了《青莲馆集》六卷;金德舆向他的老师移交了《青莲馆词》两卷的原稿及版片。至此,这位老师已经呼之欲出了。

 


百度李集,结果太多,主要是赶集的地名。直接在读秀中检索“李集 金德舆”,有20几条结果,第一条为王国平主编西湖文献集成第25册,《西湖祠庙志专辑》之《岳庙志略》卷一“铜爵”

 


庙中藏古铜爵一,为王孙邺侯珂制。本嘉兴金陀坊故物,金比部德舆得之,归西湖庙中。今录其图说及记二篇于左……嘉兴李集记云:岁戊申,桐乡金生德舆购得铜爵一,高五寸六分,腹容四合,中刊“精忠报国”四字,三足二柱。

 


文中说金生德舆”,李集亲证金德舆是他的学生。再向下看,倒数第2条是陈文新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清前中期卷,乾隆三十一年(1766)下:

    

 

    金德舆十七岁,居桐华馆。塾师为李集。舅氏朱方蔼及方薰时往来馆中,以风雅相尚。据赵怀玉《收庵居士自叙年谱略》卷上。[按,赵怀玉本年就婚桐乡金氏,妇为德舆之姊]

 


这是金家的证言。至此,金德舆这封信里的“夫子大人”为嘉兴人李集已无疑义。写信的时间是《青莲馆词》刊刻完成之年,按柯愈春的说法,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


 

e考据到这里,对那封信来说,已基本完成任务。但我还是想知道网搜到底能做多少事,所以接着考证书信的其他内容。“世弟想益聪慧,庆侄均致相念之忱”,金德舆问候的是李集的子孙。他们是谁?


 

读秀索“李集 ”,出来的是一堆地名。改搜“嘉兴李集”,这回集中多了。第一条是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略云:


 

愿学斋文钞 十四卷

嘉兴李集撰。集字绎刍,号敬堂。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授湖北郧县知县。罢官后,讲学乡里。其孙遇孙、从孙富孙,并承其教,卒以绩学名于时……


 

原来他有个孙子叫李遇孙,也是大名人。

 


百度“李遇孙”,有百科词条:

 

李遇孙[清](约1808年前后在世)字庆伯,号金澜,浙江嘉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仁宗嘉庆中前后在世。幼传祖训,淹贯经史。嘉庆六年(公元一八0一年)优贡生。官处州府训导。遇孙著有诗文集十八卷,随笔六卷,《天香录》八卷,《古文苑拾遗》十卷,《日知录补正》一卷,校正一卷,《金石学录》四卷,《括苍金石志》八卷,《芝省斋碑录》八卷,《尚书隶古定释文》八卷,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遇孙“庆伯”,当即金德舆说的“庆侄”。李集的那个年纪很小的儿子还没找出来。读秀“李集 绎刍”,只有11个条目,最有价值的是陈文新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

 


李集卒,年七十九。据朱彭寿《清代人物大事纪年》。《愿学斋文钞》十四卷,皆考订之文,嘉庆己卯万善堂刊行。据《贩书偶记》卷一六。王昶《蒲褐山房诗话》:“绎刍早耽理学,晚为循吏。诗非所好,而清深苍老,实合于古人绳度,称其家传无愧。”(《湖海诗传》卷二八)《晚晴移诗汇》卷九二录其诗一首。


根据“1794”和“年七十九”,计算出李集的生卒年。读秀李集 1716 1794中国文学编年史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下的纪事:

    

李集(1716—1794)生。集初名集凤,字绎初,号敬堂,晚号六忍老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郧县知县,在郧十年,有治绩。卒年七十九。著有《愿学斋文钞》十四卷。事迹见丁子复《郧县知县李先生集墓志铭》(《碑传集》卷一0四)。


 

百度“郧县知县李先生集墓志铭,没有。读秀,也没有全文。至新浪爱问,检索“碑传集”,有光绪十九年江苏书局刻本。下载第38册,卷104有丁子复《郧县知县李先生集墓志铭》,略曰:


 

先生姓李氏,先世自江阴迁嘉兴梅会里……曾祖良年……先生名集,字绎初,又字敬堂……癸未成进士,选授湖北郧县知县。……子二,旦华,优贡生,张孺人出;奎华,县学生。女二……孙一,遇孙,优贡生。

 


金德舆写信时,旦华已卒数年,信中所说的“世弟”为奎华,年纪尚幼。

 


至此信中提到的人都一一落实提到的事,除了刻《青莲馆词》,最重要的是邀请老师到桐华馆避暑,后来实现了没有?读秀搜“李集 桐华馆”,得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上,“生于雍正九年至十三年”

 


《愿学斋文钞》十四卷

 李集撰。原名集凰,字绎,又字绎初,敬堂,晚六忍老人,浙江嘉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湖北郧县知县。晚精经学,以宗。卒年七十九。此集嘉庆二十四年善堂刻,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文多晚年考证经史之作。《两浙輶轩录》卷二十三载,所著文有《载》、《抱琴》、《桐馆》、《六忍居》集,皆未见传。王昶《蒲褐山房话》,“非所好,而清深老,合於古人绳度,其家传无愧”。临终诗云:“一曲蒹葭水绕田十载住荒村。家藏止有图书在,付与云祁世守存。”其格可

 


从撰有《桐李集在桐华馆居住过一些日子,也许就是金德舆折简相邀的结果

 


这封信的内容,需要注释的,利用e考据大概都解决了。在检索中还有一些与金德舆和李集有关的事情,也应该辨别一下。如金德舆与刊刻《李氏家集特别是李良年《秋锦山房集》的关系。读秀“金德舆  秋锦山房”,先得徐学林著《徽州刻书》,第137页:

 


乾隆二十四年(1759)金寿彭、金德舆为其师秀水李良年校刊《秋锦山房集》22卷、《外集》3卷,此书刻工精湛。

 


说书刻于乾隆二十四年,金德舆外并提出另一位刻书人金寿彭,似出于目睹。但他沿袭了李良年是金德舆之师的错误。金家豪富,为李氏刻家集应无问题,不过金德舆生于1750即乾隆十五年,二十四年时才十岁,未到能刻书的年龄。可能因为李集是他的蒙师,所以列了名字。

 


关于李集的生平,墓志铭只写他卒年七十九,没有明确年份。《中国文学编年史》根据朱彭寿《清代人物大事纪年》。在新浪爱问下载此书,无法解码,遂又下载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检上册265页:

 


李集,康五五-乾五九,(1716-1794),绎初、敬堂,浙江嘉兴。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见清代珍本知见录之三》。

 


可见对李集生卒年最初的考证出自邓长风。新浪爱问有《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但也打不开文件,遂在读秀搜索“李集  生卒年”,结果正是邓长风的考证文。根据《鹤征录》的李集和李富孙二序考出年代。文长不录。

 


墓志铭说李集中进士后选授郧县知县,且一任十年,似乎从进士直接做了知县。他于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金德舆的信写于三十七年,如系罢官归里之后,前此恰好十年。但柯愈春引其绝笔诗说“归田十载住荒村”,乾隆五十九年前计十年为四十九年,再前计十年为三十九年,按此诗的说法,李集应该是在三十九年左右在郧县任职,金德舆写信时尚未出仕。这也是一个应该解决的问题

 


在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检索“郧县”,得《同治郧县志》十卷。卷五职官:

 


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六年,李集。

 


同卷的李集传说他连任九年上面的问题解决了。至于李集中之后的前十年为何未选官,尚不得而知。

 


最后又随意组合了一些检索词,看看还会有那些收获。最令人惊喜的结果就此出现。百度梅里 李敬堂”,得到天涯博客“月湄蝶庵”日记中这样一段文字


 

出保利,去国际饭店匡时秋拍,上手方薰绘李敬堂像手卷,署“庚戌立秋后一日,写奉敬堂老先生,樗庵方薰。”李敬堂梅里李集,李遇孙祖父。卷前张廷济引首“葭湾垂钓图”五大字,并题:“嘉庆戊寅五月九日,应金澜李兄教,奉题敬堂先生太老伯遗卷。先生家嘉兴县梅会里漾葭湾,以名进士官郧县令,乾隆壬寅岁归里。是图作於庚戌岁,时年七十有五。同邑新篁里世后学张廷济并识。”

 


原来李集还有一卷画像留在人间。赶去雅昌搜“葭湾垂钓图”。这个画卷是匡时2012年12月秋拍的拍品,以30万元成交。张廷济跋中明言李集在乾隆庚戌(五十五年)七十五岁,其生年正是1716年,证明了邓长风的推断。这真是只有拜网络之赐才能找到的资料

 


总结一下,经过个小时的网搜出了这样一些信札有关的信息:

 


写信人是金德舆;

收信人是李集;另涉及李集的子李奎华、孙李遇孙;

李旦华的《青莲冠词》系金德舆经手刊刻;

李集已失传的《桐华馆集》系在金氏园中所作;

李集有一画像,方熏所绘,尚在人间。

 


在搜索中发现一些书中的错误需要正:

 


王欣夫《藏书纪事诗》补正谓“云庄为其师李良年校《秋锦山房集》甚精”,是错误的,也是网上诸多错误说法的源头。

 


柯愈春将李集的生年系于雍正九年至十三年,误。

 


《晚晴簃诗汇》将李旦华的诗编在卷八十七,将李集的诗编在卷九十二,把二人的辈分搞颠倒了,大。说李集的著作叫“愿斋集”,也不对。

 


李旦华的生卒年,《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根据《青莲馆集》所附杨谦作《行略》,定为乾隆三年至三十一年(1738-1766),柯愈春同。邓长风考为1736-1764,有两年误差,

 


李集出任郧县知县,时在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六年,共九年。墓志铭说“癸未成进士,选授湖北郧县知县”,说得不清楚。张廷济的画跋说“乾隆壬寅岁(四十七年归里”,多说了一年。

 


王煦华整理的顾颉刚《缓斋藏书题记》(四)“愿学斋文钞李集,字绎,康熙博学宏词科。李良年之曾孙……”断错了句,应为“康熙博学宏词科李良年之曾孙”。

 


张元济全集第10卷附录六《张元济1941年捐赠上海合众图书馆书籍目录》:“秋锦山房集诗十卷词二卷文卷外集三卷  清秀水李良年(武曾)撰  清乾隆二十四年男菊房刊本  十册,误。“男菊房”应为“孙菊房”。

 


最后感慨一下。李集和金德舆并非重要人物,现在网上的清史资源也说不上丰富,金德舆这封信中也没有重大事件,但通过简单检索,可为信中几乎所有内容作出注释,还顺手订正了若干学术著作中的错误。与花费的时间比,效率算是非常高吧?e考据已不可忽视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e考证
后一篇:桐华馆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