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

(2011-03-04 14:28:20)
标签:

中国钱币博物馆

藏品选

古钱币

钱币

文化

分类: 图书府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
字多。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
视而不见。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
大刀?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杨国忠。上半身: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
下半身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国宝无双: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

 

一家国家级的博物馆,用近20年时间潜心收藏了20万件文物,再从中精选出500余件编为一集,这本书是否值得期待?答案自然是肯定的。现在,这样一本书已呈现在读者面前。

  2010年10月,《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用约1400幅彩色照片,展示了中国钱币博物馆以历代货币为主的539件藏品。这使人们无论能否亲临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的展馆观看实物,都可以浏览中国钱币博物馆的藏品,了解中国乃至世界货币真容,体验钱币文化的魅力,领略钱币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收藏、鉴赏、研究钱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南北朝时就有钱谱类著作问世,宋代洪遵的《泉志》一直流传到今天。自清乾隆末年泉学中兴以来,此类著作更是层出不穷。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传统的古钱学发展成为现代钱币学,钱币图录的出版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出版至今数量难以统计。这些图录,编纂宗旨各不相同,有展示中国钱币史全貌的总录,有某类、某代、某地钱币的专录,有大博物馆的钱币藏品图志,也有指导钱币爱好者进行市场交易的手册。《中国钱币博物馆藏品选》作为最新出版的博物馆藏品图志,篇幅不算太大,读来却有后出转精之感。该书特色,笔者认为可以用“全精准新”几个字来概括,而它们又与中国钱币博物馆及其藏品的特点和地位、编者的研究水平和编辑思路密切相关。

  “全”,谓架构全面。若从数量上看,且不说钱币博物馆的20万件馆藏,单说中国历代钱币种类之多,539件藏品只能算是“区区”,离“全”差得太远。那为何还要说“全”是本书的一个特色呢?首要的是它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货币从古至今的历史。此书的结构体系,用编者的在后记中的话说,“反复权衡,数易其稿,本着形式为内容服务,而又能表现出自身的理性和美感的原则,最终确立了一级纲目以钱币材质分类为主,二级纲目以时间先后为序的体系”。具体而言,材质分为铜质货币、黄金货币、白银货币、纸币、铅铁质货币、钱范钞版和币模等、域外金银货币七大类;内容上以各种货币实物为主,旁及与钱币有关的其他文物及外国金银币;按时代从先秦青铜称量货币、东周空首布,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纪念钞。其涵盖内容之多、跨越时间之长、藏品种类之富,在同类书中都未曾有。“藏品选”以材质为经,以年代为纬,编织成覆盖整个中国货币史的网络,标出了大多数重要节点。读者手此一编,再配合一本叙述性的货币史,左图右史,就可以把握中国货币史的基本面貌。如此,称之以“全”,孰曰不宜。

  精,谓选择精审。要用500余件藏品较全面地反映钱币史,并揭示出20万件馆藏的特色,需要有“以点带面”的功夫与技巧。“藏品选”既选入了各个时期反映货币史整体风貌的有代表性和重要性的实物,给读者以宽阔的历史视野,又通过大量反映馆藏特色的实物,让读者把注意力集中到博物馆身上。与其他钱币藏品丰富的博物馆相比,中国钱币博物馆在先秦货币、金银币、近代机制币、人民币、外国金银币等方面收藏较丰,形成自己的特色,有不少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珍贵文物。先秦货币如大尖首刀、中山国金贝、银贝,扶沟银铲布,以及“半圜”钱、楚金版、铜钱牌、三孔布等;纸钞如金代铜钞版、元、明钞票;古代金银币如汉“马蹄金”、唐杨国忠进银铤、金代银锭“承安宝货”等,都是罕见的珍品。特别是作为中国人民银行下属的博物馆,中国钱币博物馆在收藏各个时期人民政权发行的货币、人民银行成立后发行的各套人民币票样、各类纪念币以及古今各种金银币方面,条件得天独厚,称得上是一大特色,所选藏品的数量也占比较大,可以说精彩纷呈。

  准,谓著录准确。中国钱币博物馆收藏的古代钱币,均经过严格鉴定。无论运用“眼学”进行传统鉴定,还是使用科学方法进行成分分析;无论是对钱币币文的辨识,还是对古代铸造工艺的研究,中国钱币博物馆都走在当代钱币学界前列,本书的编纂者就由这些鉴定专家组成。即使如此,编者在凡例中仍然提出要力求展示实物的细节特征,以利研究和辨伪,显示出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著录方面,此书所录实物按国际标准单位,用中英文注明重量和尺寸;一般从正面图、背面图和立体图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两幅图;图版中每件钱币照片均尽可能与实物大小相符,多数钱币另附整体放大和局部放大照片,以便读者研究、鉴赏。说到这里,还应该指出“藏品选”的另一个“准”,就是印刷色彩准。此书精装大16开,用铜版纸彩色精印,真实地反映出实物的质地、色泽。长期以来受印刷条件的限制,在书中印钱币图片,一般使用拓片,虽然也能相对准确地表现平面文字图形,却表现不出钱币的立体形态和质地色泽,而鉴定金属钱币首先要看材质和锈色,这不能不说是过去钱币谱录的一大遗憾。原大、彩色、多角度的钱币图片,对钱币鉴定帮助更大。而要参考印刷物比对鉴定纸币,更需要印本色彩逼真。因此在鉴定方面,这部“藏品选”大可助收藏者一臂之力。

  新,谓迭出新见。这部书作为一部博物馆的藏品图录,以图为主,不多的文字主要是藏品名称和规格说明。翻译家严复在谈到翻译之难时说,“一名之立,旬日踯躅”,而一些古钱币名称的确立,往往要经过长时间研究、争论才能确定,所费何止千百个“旬日”。“藏品选”给一些钱币的定名,实际上体现的是新时期钱币学研究的新成果。如戴志强、周卫荣对前秦金属称量货币的研究,确立了“先秦青铜块”作为钱币的地位;黄锡全对铜钱牌“视金一朱”的释读,纠正了100多年来种种错误读法;姚朔民通过对金“圣旨回易交钞”的研究,发现了金代唯一的银本位纸币;周卫荣对铸钱工艺的系统研究,证明了铜范不仅可以直接铸钱,而且是块范铸造的技术顶峰,等等。

  由此想说一下读此书后感到的美中不足,就是文字还可以更多一点。这部书,更像是编给内行看的,所以要言不烦,点到为止。但对笔者这样一知半解的钱币爱好者来说,有的钱币只看名字并不能完全体会到它的好处,这时很需要一点背景知识。此外还可以给古代年号加注公元、给专门名词做简注等。其实书中也偶有注释,如新莽“一刀平五千”钱下注“俗称金错刀”;龙纹圆形铅饼下注“或认为是白金三品之龙币”,效果都不错,寥寥数字让人豁然开朗,只是数量太少了。走笔至此,笔者有个奢望:如果能有一本与之配套的小册子,那真叫锦上添花。想来更多读者也愿为此继续等待。

(2011年3月4日金融时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