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停解”,兼谈“洞房昨夜停红烛”
(2011-01-04 00:11:49)
标签:
停解停年格崔亮昨夜洞房停红烛梁特猷文化 |
分类: 求不妄 |
《汉语大辞典》有“停解”一词,释云:
由停解又引出“停年格”一词,释云:
北魏崔亮所创的选官制度。不问贤愚,专以年资深浅为录用标准。《魏书·崔亮传》:亮乃奏为格制,不问士之贤愚,专以停解日月为断。虽复官须此人,停日后者终于不得;庸才下品,年月久者灼然先用。沉滞者皆称其能。亮外甥司空谘议刘景安以书规亮曰:‘……宜须改张易调,如之何反为停年格以限之?天下之士谁复修厉名行哉!’”
按《魏书》原文,所谓“停年格”就是以“停年”为标准铨选官吏的制度,即崔亮奏准的“专以停解日月为断”的“格制”,“停年”相当于“停解日月”。《汉语大词典》把“停解”释为“担任职务”,所以把“停年”释为“年资”。
平日查阅《汉语大词典》,有时会发现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如解释“一贯”,引“沈相国一贯倾其同官沈鲤,大兴妖书狱”为例,不知“沈一贯”乃该相国的大名。这里对“停解”的注释,也是其错误之一例,而且同样匪夷所思,因为旋转180度,把意思完全注反了。
“停解”一词,检索了几个数据库,用例不算多。我们从后往前来,先看后世的用例:
《唐会要》:
开成四年四月,敕:……每书罪定刑,不得舞文、妄有援引。仍须颁示天下,长吏严加觉察,不得辄用奸吏。如有此色,当令停解。
大中五年十月,驱使官卢华等状:若废旧格,贫寒不逮,即须渐请停解,公事交见废阕。敕旨:……宜令依旧例放选。
会昌元年二月,敕:……如老弱不能选事须停解者,终身不许更有参选。
可见,唐朝人说的“停解”,不是“担任职务”,而是“解除职务”,与《汉大》说的正好相反。
再向前一点,就是隋朝。《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隋炀帝下:
帝至江都,江淮郡官谒见者,专问礼饷丰薄。丰则超迁丞守,薄则率从停解。
“停解”与“超迁”相对,显然是罢官解职的意思,仍与《汉大》相反。
在向前就到南北朝了。文献中能检索出的“停解”用例只有北魏崔亮这一例。分析一下,前面说“停解月日”,后面说“停年”,意思相同,则“停”与“解”可以分合。检索《魏书》中的“解”,与官制有关的,都是解职、解任之义。如:
若才非秀異,見在朝官,依令合解者,可給本官半祿,以終其身。使辭朝之叟,不恨歸於閭巷矣。(肃宗纪)
內外百官文武、督將征人,遭艱解府,普加軍功二階。(肃宗纪)
久之,提子員外郎穎免冠請解所居官。(临淮王谭传)
時洪府解停京,又奏令重修前事……推建密曆。(律历志)
“府解”即“解府”,都是从府官任上解职的意思。
再检索“停”,与官制有关的不少,如:
丁亥,詔羣官休停在外者皆令赴闕,程會有差。(孝庄纪)
或戴白在朝,未當外任;或停私歷紀,甫受考級;如此之徒,雖滿七十,聽其莅民,以終常限。(肃宗纪)
可见“停私”也是“不担任官职”之义。复有“停家”一词,与“停私”意思相类:
邕父怡,太和中歷郢州刺史,停家久之,以邕寵召拜太常少卿。
可以看出,在北魏语言中,“解”是免除官职,“停”是免除官职后的赋闲状态,二者义近(肃宗纪:或新解郡縣,或外佐始停,已滿七十,方求更敍者,吏部可依令不奏),故可合成“停解”一词。“停解月日”,是免官赋闲的月日,“停年”,是赋闲的的年数,所谓“停私歷紀”、“停休積稔”,都是这个意思。崔亮创造的“停年格”,是按照“停”的年限安排官员:谁免官的时间早、赋闲的时间长,谁就先出来做官。这里面有其内在逻辑,当时的官员六年为一任,解任后要等待六年,方能再次选官:
及其考課,悉以六載為程,既而限滿代還,復經六年而敍。是則歲周十二,始得一階。(萧宝夤传)
因此,把“停年格”解释为“按资排辈录用官吏”未尝不可,毕竟赋闲反过来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候补”,也是一种以时间长短计算的资格。但把“停解”解释为“担任职务”则万万不可,因为无论从魏到唐,这个词的意思都是“不担任职务”,《汉语大词典》的释义恰恰少了一个“不”字。
其实“停解”不是复音词。三处“停”都是单音词,都是“比”的意思。“停解”是“比任职(日)”。换作其他释义是难以说清《魏书·崔亮传》这段话的。“停年格”就是“比年资”,一“比”就豁然了。
我看到梁文以后,直觉上就觉得他解释得不对,“停”不可能训为“比”。当时检索一下四库,已明了大意,就在文后跟帖简单说了看法。今日寒窗无事,又受到洛克兄的鼓励,把资料集中一下,向洛兄请教。我对梁特猷先生这篇文章的总体看法,就是训诂部分不能成立。
在和洛克兄讨论的时候,他认为“昨夜洞房停红烛”若只讲成“放着”,“有”等意思,未免“意有未足”,不是诗的语言。今天在翻阅《汉语大词典》的时候,看见它在解释“停放”一义时,引了白居易的一句诗:“当君秉烛衔杯夜,是我停灯服药时。”让我想起对此诗的一个可能解释。
白居易的诗用“停灯”来对“秉烛”,“停”是停放之义应无疑问。以唐诗解唐诗,没有比这更贴切的了。古代房子大烛光小,若非钟鸣鼎食之家,是不可能四壁明烛的,只能是烛随人走,所谓“秉烛而游”,王侯不免。这样我们就可设想,洞房中移来移去的蜡烛停下来了,那对新人在干什么?此“停”字带来的忽然静谧的背后,应是用惯电灯的我们难以体会的欢快吧?也许这就是诗人的运用之妙。歪解,供洛兄一笑。
最后要说,虽然有一点错,《汉语大词典》还是读书写字须臾离不开的大书。上引白居易诗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