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懂多大人情说多大书:续说林琴南

(2010-11-11 21:50:57)
标签:

林纾

林琴南

畏庐

分类: 翰墨林

“懂多大人情,说多大书”。正发愁不知道用什么来统领前几天抄的这些零零碎碎,就看到连阔如这句“艺诀”,真是天无绝人之路。连老先生一生出入江湖,谈人论事入木三分,这句话正好可借来做个题目,闲说几句。

前数年,畏庐哲孙林大文先生在《后人心目中的林纾》一文里披露了畏庐的几封信,是写给正在青岛上学的三子林璐的,感觉非常有意思,谢谢他。照录如下(对原文若干标点有疑问,按己意做了调整):

 

1) 
    字谕祥儿知之:得儿初到学壹信,知尚未上课,由外间送入饭食,想此时已开学,定从堂中饮膳矣。前由张仲匀寄去皮坎肩一件,小褂及裤共四件,桌毡一领,当已收到。汝母防尔近水,无事切不可泛舟为乐,以免汝母挂心也。堂中想有汉文课,可留心研读。吾意以七成之功治洋文,以三成之功治汉文。汉文汝略略通顺矣。然今日要用在洋文,不在汉文。尔父读书到老,治古文三十年,今日竟无人继及。汝能承吾志守吾言者,当勉治洋文,将来始有啖饭之地。尔家有三弟二妹,将来担负皆在吾儿之身。趁余精力尚强,可以助尔成功。数年以后,六弟亦令其赴青岛入初年班肆业矣。大学堂闻有变动之信,然吾终不愿入堂再为教习。中华学堂本请吾出席,近又为日谋去此席,可笑可笑。尔若知世事艰难,老亲年迈,则当努力用功,百凡保重身体,爱惜名誉也。八月十二日父字。来书勿谈国事。 
   

2) 
    字谕至爱之祥儿知之:得汝二十一号信,今兹十余日矣。所嘱半个月一家书,汝当不至忘记。到堂功课照常,时时留心读洋文,以熟为度,不妨多读,熟上加熟,临考始不至茫然。当日五城学堂有孔姓学生勤极,常考第一。今吾望汝亦但得一勤。能勤自熟,则万万不至落人之后。汝到堂须将学费、膳费全行交出,膳费须三月统交,不至留钱为人窥伺。家下平安,汝母尚未分娩。今看得棉花头条房屋住宅一座,每月二十八元,屋极宽敞,今月即搬。三哥馆地已定,月一百五十元,余令其迁居内城,与四哥同居,去部甚近,可免包车之费。玉伯及伯炅皆被审判厅押入优待所。此次参谋处合力与玉伯为难,联参陆海三部分,将开军法审判。海军次长亦已签字,一入此间,百死无一生。幸余与徐又铮先生交好,将玉伯冤状诉说,徐君允诺,遂不签字。此案仍交审判厅。刻下如意姑娘已拿入官,董升兄弟三人亦同押,大概玉伯父子可以松动,不至有覆盆之冤。玉伯家颇感余救命,实则路遥知马力,疾风方知劲草。余一生忠厚,正为汝辈造福。汝亟宜用功,慰余老境,切勿懒惰荒唐,负此韶光。体操宜谨重,勿强不能以为能,切切。父谕,阴历二月十二日。 
   

 3) 
    字谕至爱之祥儿知之:又铮不肯向人求情,但令尔至营次,月不过四五十元。汝在家亦花费至三十元以外,有时且不止,何必低首下心为人下属。吾意男子贵有志向,有学问技艺,不怕无啖饭之地。吾当日求一馆地,往往不遂,吾遂不求,励志用功,今年将古稀,幸能自立,不为人所屈。汝之学问虽不能比我,然我在汝又何患。今汝且安心,夜中勿出,自拜一至拜五止,夜中全读英文。汝性不近算学,而英文之口齿尚伶俐可学。一面作字,字不必佳,但平妥即可任事。吾更教尔以诗法,日中时看各种笔记。吾欲觅得曾文正批牍与汝流览,俾晓得官文书法。每日至公园一次亦可,然有英文课程,汝必留心早归。至拜六及礼拜之期,不妨到朋友家谈论。然一星期中终免熬夜五日,吾亦放心。吾老矣,一切看破,惟教子之心,甚热如火。汝累累不听吾言,而吾心亦未尝一刻灰冷。可见父母爱子,匪所不至。汝非无心肝者,惟太快活,一刻不能安静,此少年不检之心性,亦属不妨,少长则知悔矣。吾心负气,不甘为人所屈,求既不遂,即安义命。吾身体尚健,上托皇天所佑,尚未至死,以不死之年,教汝学好,汝何不顾老父之生,乃必拂老父之意,何也?钱恣汝用,然学问亦强勉授汝,道德之言亦必强勉汝听。昔人饮药入口甚苦,疾病亦因之除尽,汝不喜耶?吾口说不如笔述之佳,故作训谕,汝当听我。今日必讲诗法,汝万万不可出,即出可坐大卫之车,速去速归。父字。 
    

 4) 
    字谕祥儿知之:差事垂定,尔当放心,然尚有须知者、宜戒者,列后示汝。
    一、英文最要紧,务先学语言文字,尤以会话为急;
    一、字须平妥,勿写别字,每日宜作字数开,切切;
    (右“须知二条”)
    一、汝交友当和睦,切切不可告假,逐日按时必赴衙署;
    一、晚上早归学英文,切勿熬夜致不能早起。
    (右“宜戒二条”)
    以上至容易之事,初行颇苦,久则自然矣。
    父字。

 

先推算一下这组信的写作时间。从1)中畏庐尚不知林璐所读学校是否有汉文课来看,它应该是此组信件的第一封。这封当作于民国二年至三年(1913-1914)间,最可能是二年。按年谱,畏庐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娶妾杨道郁,共生五男四女:

三子璐,生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

仲女璿,生于光绪二十七年。

四子琮,生于光绪三十年。

五子璈,生于光绪三十四年。

三女瑚,生于宣统三年。

六子珣,生于民国元年(1912)。

四女莹,生于民国三年(1914)。

七子琯,生于民国四年(1915)。

五女珠,生于民国八年(1919)。

从书中说“尔家有三弟二妹”看,时间当在民国三年之前。从“大学堂闻有变动之信,然吾终不愿入堂再为教习”看,必在民国二年辞职之后。从2)中可以看出,当时林璐还在学校。从“汝母尚未分娩”看,此信可能写于民国三年,至迟不晚于四年。3)林璐已学成回到京,正在谋事。此时畏庐年近古稀,应在民国六年之后,十年之前。4) 谋事已成,应在3)之后不久。

这几封信,除了让我们知道畏庐舐犊情深外,更多的用处是可以窥见某些公开文章中见不到的东西,特别是人情世故。

首先是对汉文的态度。

林纾除了翻译,更多地是以为古文护法神的形象被人们记住的。他的主张、作为有大量公开文字可稽。若从这些公开资料看,说林琴南对古文的感情已成为一种信仰,也不算过分。

朱羲胄《畏庐先生年谱》民国十三年:

 

八月初七日,书遗训十事……六曰:琮子古文,万不可释手,将来必为世宝贵

 

月初十日,……及夜,先生谓足股大痛,竟体弗适,然犹以指书子琮掌曰,古文万无灭亡之理,其勿怠尔修。未几而喘,晕而复苏。十一日丑时,竟捐馆舍。

 

可见,他临终难以释怀的,表达的最后一个意思,不是家事,而是古文。而上述4封信却无一例外地敦促林璐学好洋文,甚至说只有这样才能吃上饭,至于汉文(显然包括古文),完全居于次要之地,标准是只要不写错别字即可。单从信中看,这是我们熟悉的林纾吗?惊讶之余,也许我们只能说,林纾并非不知道古文大势已去,仅凭会做古文已吃不上饭,他也没迂腐到即使儿孙吃不上饭也要去学古文的程度。他是洞明世事的人,让两个儿子分别学古文、洋文,或可解释为因材施教。但为什么自己的儿子可以不学汉文,而大学的学生一定要学古文呢?是什么刺激了林纾,让他在古文、白话的对峙中采取后来那种强硬立场?我想,除了一位古文家在维护职业荣誉、一个清室举人在捍卫伦理纲常外,也不能忽视其中的某些人事因素。

从上面这组信里,还可以看出一个更纯粹的“人情”来,即林纾和徐树铮的关系。从2)看,林纾曾请托徐树铮营救深陷囹圄有性命之虞的“玉伯及伯炅”,结果成功,徐树铮作为陆军次长在会办时拒绝签字,案子被退回。从3)看,林纾请托徐树铮为其子谋差事,结果不成功,因徐树铮不肯求人,只允为安排军中4、50元薪水的工作,被林纾拒绝。由此可看出林对徐有影响力但并非很大,也可看出徐做事的原则:可以帮忙,但限制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我们不能设想林纾写《荆生》的时候,会去求徐树铮出兵抓人。假如真有这样的事,世上一定不会有这篇奇文了。

另外,信2)里有关搬家的事,还可顺带解决一个小问题。苏建新教授《林纾在京寓所新考》一文中说,“从寄寓的时间看,棉花头条在前( 1911)”,看来不确。因为信中说“今看得棉花头条房屋住宅一座,每月二十八元,屋极宽敞,今月即搬”,那一年在民国三年之后,是不可能在辛亥之前的。对林纾僦居永光寺的时间也可以细化一下。当然,这属于物理,而非人情了。

 

 懂多大人情说多大书:续说林琴南

附:面前背后见人情

 

1)  黄侃

畏庐年谱:“黄侃题先生诗册曰:侃以己未秋,初见先生与京师酒楼。时先生方腾书攻击妄庸子之居国学而创邪说者。侃亦用是故,弃国学讲席南还。先生见侃,所以奖掖慰荐之良厚。”

 

黄侃日记(一九二八年六月):纾书必不足传,我虽无似,亦决不至荒陋与纾等。

 

按:黄季刚以擅骂名世,亦为此两面文章,一叹。

 

2)  章太炎

 

章太炎与人论文书(首发于《学林》第二册,1910?)

并世所见,王闿运能尽其雅;其次吴汝纶以下,有桐城马其昶为能尽俗。下流所仰,乃在严复、林纾之徒。复辞虽饬,气体比于制举,若将所谓曳行作姿者也。纾视复又弥下,辞无涓选,精彩杂汙,而更浸润唐人小说之风。夫欲物其体势,视若蔽尘,笑若龋齿,行若曲肩,自以为妍,而只益其丑也!与蒲松龄相次,自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司马迁、班固之言。(纾自云,日以左国史汉庄骚教人。未知其所教者何语也。以数公名最高,援以自重。然囊日金人瑞辈,亦非不举以自标。盖以猥俗评选之见,而议六艺诸子之文,听其发言,知其鄙倍矣。纾弟子记师言,援吴汝纶语以为重,汝纶既殁,其言有无不可知。观汝纶所为文辞,不应与纾同其謬妄,或为性不绝人,好为奖饰之言乎?)若然者,既不能雅,又不能俗,则复不得比于吴、蜀六士矣。

 

畏庐年谱卷前附章太炎题辞:呜呼!畏庐今之蒲留仙也。余博通不如晓岚,固不敢为论定,观其谱,庶几知其人。民国二十五年二月章炳麟书。

 

按:蒲留仙竟成恶谥,章太炎信是真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曹墓一瞥
后一篇:活字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