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活字排印的作用和地位

(2010-08-04 21:15:54)
标签:

杂谈

分类: 求不妄

从清代以来印刷活动的两条主线

看活字印刷的作用和地位(摘要)

艾俊川

自古以来,基于文献传播目的、经济成本、技术能力和文化消费观念等多种因素,社会的印刷需求一直是分层次的。人们发明、发展不同的印刷技术来满足不同需求。观察从清代到今天的印刷活动,可以清楚地看出,印刷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同时沿着两大主线在进行。

一是专业印刷方式。其主流技术,从清代至今,依次是雕版、铅印和现代工业印刷。其技术特点是专业化,需要专门人才掌握专门技能、操作复杂设备才能进行生产。从经济角度看小批量生产成本高,但大批量生产可很好地降低成本。其作用是为了满足社会化、商业化的出版印刷需求,其产品性质正规、公开,流传范围广、时间长。

二是便捷印刷方式。其主流技术,与上述专业方式相对应,分别是雕版时期的木活字、铅印时期的蜡纸油印、目前正在应用的复印机和桌面打印机。其技术特点是方便快捷,专业要求低,不受技术门槛限制,普通人经过简单培训,即可随时随地操作设备从事生产。从经济角度看小批量生产成本低廉。其作用是为了满足个人或小型组织(家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印刷需求,其产品具有临时性、一次性、内部性、传播面窄等特点。

需要大范围、长时间流通传播的作品,如公开出版的书籍、报刊,一般采用专业印刷方式生产;需要在小范围、短时间内流通传播的作品,如家谱、公文、学校教学材料、单位文件等,一般采用便捷印刷方式生产。两种印刷方式有基本分工,但也有局部交叉,构成整个社会的印刷活动。

从清代向上回溯,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这种分层次的传播需求一直存在。在宋元雕版印刷兴盛时,活字印刷技术便发明、使用;唐代以写本为主,雕版印刷起于民间,成为一种便捷传播方式,最后取代了抄写。即使在印刷术发明之前的纯粹写本时代,汉字字体的不断简化演变,也是文献传播的便捷手段。

随着文化、社会的发展,至少到清代,人们对便捷印刷的需求已经很大,今天更是如此。这从桌面打印机的普及,上世纪蜡纸油印的风行,以及清代遍布全国城乡的印字铺、谱匠就可看出。但因其自身特点,便捷印刷作为一种生产方式,一直不受重视。对相关技术的研究,仅限于技术本身,而少见将其纳入整个社会的印刷活动中进行综合考察。

便捷印刷的产品,具有临时性、一次性的属性,缺少长久保存的价值,事过境迁即行毁弃,难以保存流传。而那些以流传为目的的产品,如家谱等,又因为私密性和印量太小,无法进入公共阅读范围。便捷印刷是生活中的印刷,人们对身边的事物往往熟视无睹,没有保存资料的习惯,甚至也没意识到是一种印刷活动,从古代的藏书家到现代的图书馆,都很少有意收藏此类印刷品,而一直以来,图书馆的藏书是人们研究印刷史的主要实物对象。凡此种种,都使便捷印刷受到有意无意的忽视,它们在印刷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未得到充分揭示。

以蜡板油印和打印机打印为例。油印在长达一个世纪中曾深入到单位、班级、家庭,印刷了海量文字,现在图书馆中保存下来的油印本却很少,远不能反映当年盛况,致使其在印刷史上的地位被抹杀;今天打印件、复印件也不被当作印刷品收藏。可以设想,如果此技术不再使用,后人根据图书馆所藏资料,是无法知道它们在今天的应用程度和重要作用的。

我国是活字印刷的故乡,学界对活字为何未能占据印刷术的主流地位的讨论,一直聚讼纷纭。各种观点均有道理,但似尚未能解释全部疑惑。如果把活字印刷纳入整个印刷活动的大视野中,从便捷印刷方式的角度来考察,也许会有新的启发。

从现存的活字本族谱、祠(牌)谱看,古代活字印刷能力和印刷量惊人。而且在清代它深入到村庄、家族,是有史以来最为普及、对社会参与最深的印刷技术。

从流传至今的族谱、普通书籍之外的活字印刷品来看,其内容涵盖公文、档案、经书、善书、民间团体报告、特定社会事务报告、个人事务报告等,覆盖面十分宽广。

从流传过程看,作为一次性出版物的活字印刷品存世不易。光绪十二年起清政府在全国推行“民欠征信册”制度,要求全国各县每年两次,用活字排印征信册在乡间散发。此制度实行了十多年,按全国县数计算下来,印成品数量也是巨大的。但这种征信册在海内外的图书馆、档案馆中仅有零星收藏,已知数量不超过10册。政府出版物尚且如此,其余可见一斑。

因此现存活字印刷品与雕版印刷品数量差距悬殊,并非因为它在古代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而是因为它的绝大多数产品没有保存下来。

小结论:

木活字印刷是雕版印刷作为专业印刷方式时期,与之同时使用的便捷印刷方式。活字印刷主要用来满足个人、小型社会组织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印刷需求。其印刷品具有临时性、一次性、局域性特点。木活字印刷以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质量可靠的优势,深入到乡村和家族,成为我国古代覆盖面最广、介入社会生活程度最深的印刷技术,得到充分运用,在小范围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技术不断提高和优势逐渐显现,传统木活字最终改进为近代铅活字,取代雕版成为专业印刷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