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拍卖记憾

(2010-03-14 20:08:20)
标签:

沈宝珠

沈蕊仙

京剧史

文化

分类: 留爪痕

十几二十年前看过《品花宝鉴》,里面情节早已忘了,但还依稀记得一些奇奇怪怪的人物。没想到,最近会和其中一位“打上交道”。

 

上星期天,泰和嘉成举办今年首场常规拍卖会,其中有一件蜀中徐氏旧藏的“书画双挖”,上幅是图,写幽兰数茎;下幅是两段题跋,不相连属,审其字体为同一人所书。这是双挖之“双”的由来。兰画没有落款,在底部有一米粒大小的章,刻“沈郎”二字。跋文作者用的是也是别号,自称“翕羽巢倦鹤”,前一段未署年月,但提到一个“甲辰”年;后一段署年号“同治二年癸亥”。

 

从第一段跋语里,我们知道这幅画的作者是一位梨园人物,“蕊仙,名宝,一字闰生,以歌曲擅菊部名,性豪侠,得缠头赏辄周穷乏,刲臂肉和药疗亲疾,遂以孝伶传。年未三十化去”。所以拍卖说明里把此画的作者题为“蕊仙”。结合画作上的“沈郎”之印,这幅画兰的作者若以字号称,应是沈蕊仙。

 

http://pmgs.kongfz.com/data/pre_show_pic/16/196/724.jpg

看预展的时候,我对这幅画产生兴趣,因为从跋里看,甲辰或为道光二十四年,那时正是京剧极盛的前夜,“同光十三绝”还没有登台,与伶人有关的资料都应该很珍贵,何况从跋文中可以看出,沈蕊仙在当时还颇负时誉。于是回来就查找沈蕊仙的资料。感谢电子阅读时代,没费力气,就百度出几位沈蕊仙来,其中一位,正是清代的名伶。

 

萝摩庵老人《怀芳记》:

 

沈寳珠,字蕊仙。仪容艳逸,神采飞腾。每入座中,竦动羣客。吐属可爱,真如聪慧女郎。语山可比夏秋芙,蕊仙可比王长桂,其美皆国色。以蕊仙比语山,则蕊仙独多清气矣。扮《双拜月》《赠剑》等戏,观者神为之往。

 

里面还记了沈蕊仙的一段逸闻,后来被收入《清稗类钞》:

 

前二十余年,有甘太史自经死,或谓沈蕊仙致之,而殊不然。蕊仙其时已自立门户,与甘情好方深,无阻之者。其日方开筵宴客,蕊仙亦在座。入夜客去,甘约蕊仙清晨过寓,联车出游。次晨蕊仙至,室未启扉。隔窗呼之不应,抉门入视,则缢矣。其家人言:客散后得家书,无他事,特怪其用钱太多,言嗣后不复筹寄旅费。此亦何至轻生?只是醉后神惛,无端愤恚,邪鬼乘之,理或然也。

 

《怀芳记》成书于光绪二年丙子,此前二十余年,正是道光后期,与倦鹤跋中所云“甲辰”相合。看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以前看过的《品花宝鉴》,那书中似乎写了一位孝伶,曾割股疗亲,有人替他做了一篇《孝伶传》。百度《孝伶传》,却无记录,只好找那部尘封的小说出来,翻检到第五十回,赫然见到这一段:

 

伶氏沈,宝珠其名也。吴人,业伶于京师,有声。父疾久弗愈,伶刲臂肉和药进,世俗之传割肉疗亲也。事泄且弗效,伶裹疮甫毕,有召伶奏技者,念弗往父必疑,乃负痛往,而是夕大风沙,至宴所,疮发血溢,狼狈归,医之数旬始愈,其父疾亦竟瘳。……为作《孝伶传》。

 

同为在道光间名动京师的伶人,同姓沈字蕊仙,同曾刲臂疗亲,一时一地有两个人的概率应说不大。虽然一处说名字为沈宝,另一处说名字为沈宝珠,这一个字的差别是可以解释的:历来伶人多以艺名行世,本名本少为人知,日后追记时难免有误。很可能那位倦鹤在写沈的名字时少记或少写了一个珠字。我以为,基本可以肯定这幅幽兰图就是道光间名伶沈宝珠的作品。

 

接下来的“憾事”不说自明了。到星期天,早早办了牌子去会场,到时却因实力不济,铩羽而归。胡同说,你们两个竞拍的运气都不好,他多花了钱,你没买到东西。我说,也是也不是。没买到东西确实遗憾,但知道有这样一件梨园史料存在世间,大致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并能参与竞价,也是幸事。对这沈蕊仙这幅没有落款的画来说,在160年后,有两个人知道它,喜欢它,都想要拥有它,应该不遗憾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续谈戴果园
后一篇:津门所得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