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在北大

(2009-11-20 23:20:11)
标签:

北大

杂谈

分类: 留爪痕
事都有幸与不幸。同是充分发挥嘴的积极性,吃在北大与说在北大或侃在北大不可同日而语。北大的先生们升堂说法,直说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记下来就是经典,自不在话下。才子们睡前饭后,侃得云苫雾罩,横无际涯,不知造就了多少创作的灵感和人间的喜剧。北大的说和侃被归结为精神的魅力,屡遭歌颂。北大的吃则远没有这样的运气,人们都知道吃在广东,谁听过吃在北大?虽然在北大吃至少和说同样重要,证据是有人曾创造过逃课一年的纪录,但还没有人去申请绝食一年的纪录。这也验证了雷锋同志对我们的教诲:人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在这个世界,能确认活着已经足够,有什么理由要求人们去关心活的过程呢?
    吃在北大离不开食堂。北大的食堂除了开饭和周末被抓差代理舞厅外,还另有妙用。学校容纳2000多人的礼堂一直叫大饭厅,就是一例。不知从何时开始,北大也门禁森然,前来寻亲访友一律凭证件登记,方可入校。外校来的访客哪有这般耐心,说一句我是本校学生证件忘带就想蒙混过关。这时门卫就要核对口令,答对了才开城门放你进城。对北大保卫工作贡献最大的一条口令就是:北大有几个食堂?可怜那些外校学生,也许知道北大有几个教授,却不知道有几个食堂,只好一面乖乖登记,或是走一站地换个大门碰碰运气,一面暗中佩服北大真有高人。就为这,我养成了随身携带证件的好习惯,因为直到毕业,我也没弄清学校究竟有多少食堂。
    吃的道具还有饭盆。饭盆加饭勺是北大最普及的乐器,除图书馆外,到处都能听到它们奏出的叮咚声。饭盆也有盛饭和奏乐之外的用途。据师兄们记载,金开诚老师给他们上第一堂课时,说到:我听说同学们都提着碗袋上课,如果谁的课讲得不好,大家就一齐在底下敲碗,但愿我的课不会让你们敲碗。我们上过金老师两年课,不记得听到过这样的话,他的课确也不曾叫我们敲碗。关于10年前流行敲碗,我还可以提供新的佐证,那就是同学马天水的校园竹枝词。诗云:英语听完日影高,无人去做广播操。奇文暂作鲈鱼想,异义权当鸡肋抛。讲义沙沙堂上写,饭盆阵阵桌下敲。吃尽东西南北菜,不及食堂大锅熬。天水是才子雅士,故所吃备于物质和精神两面。熬字应该读第一声,盖东北土话,加水煮也。
    马天水作为吃在北大的美食家,已成为能从实践归纳出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典范。他吃的业迹已有成文,具在史册,可以参看《北大往事》第116页,这里不再引述。吃了北大食堂的几千顿饭,说起印象,却欲辩已忘言。值得一提的,都是在校园以里,食堂之外。一次是毕业那年,在燕春园,我们用30元钱奖学金,将那里的菜全部点了一遍。点完一个饭店的菜,成了后来连梦里都没有梦到过的梦想。另一次是到圆明园福海里游泳,顺手摸了两盆河蚌,用一条牛仔裤系住裤腿扛了回来,请楼里的兄弟们吃了一次河鲜。如今圆明园的门票就要几十元,恐怕没有谁能有这种口福了。
    在行将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忽然又想到另一位吃在北大的美食家。他在毕业纪念册上,写下了尼采的格言:“一口好牙,和一个强健的胃,便是我对你的期望。”是的,能够不辜负这个伟大期望,也许是那些曾经吃在北大的人的最好收获。   
 
1998年5月17日
第7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