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一直想帮苍生兄把《北檐诗略》的作者查出来,以报他把珍本古书全文上网与布衣书友共享之谊。无奈这回碰上块硬骨头,目标看似在水中央,但道阻且长,尽管也靠近了一点,总是拿不到手。
早些天从诗中已读出,书的作者姓施,其伯兄号愚山,曾典试中州,观察湖西。这些都与施闰章的履历相合,可知此人与愚山为兄弟行。苍生兄又查出施闰章少年丧父,依叔父长大,此弟应为堂弟。最近几天有时间,去了北大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主要翻看了愚山诗文集和宣城方志,对他的几个堂弟有所了解,但未能解决作者问题。
据施闰章所撰行状,他的叔父施誉,卒于康熙十八年己未,年七十八。有子三人,闰严、闰阮,邑庠生;闰毓,年尚少。施闰章没有胞兄弟,诗文中所称某弟,均为堂弟。而且他的祖父以上累代单传,《诗略》的作者既称施闰章为伯兄,应当就是这三位堂弟中的一位。
问题是施闰章的诗中提到这几个弟弟的很少,有几首都是教导勖勉之作,没有一首是与诸弟唱和的。从仅有的几首诗里,可以知道,堂弟中的老大闰严在他9岁依叔父生活时已出生,比他小一点;老二和他的儿子年纪仿佛,曾与两个侄子一起入塾读书,老三在父亲去世时年纪还小。
愚山全集里还收录了施闰章的《施氏家风述略》及其子彦恪《家风述略续编》,仅记嘉言懿行,不涉及生平。从续编中知道闰阮字容郎,号恕园;闰毓字氾郎,康熙二十年辛酉得补邑庠生。
全集里另有《愚山先生年谱》,可知施闰章的长子生于顺治五年,次子生于顺治十二年。《舍弟阮两儿读书双溪》诗作于康熙九年。康熙十六年,施闰章六十岁,携季弟就婚新安。
从愚山全集里能找到的线索主要就是这些。在找到的几种宣城地方志中,都没有施闰严、施闰阮和施闰毓的生平或著述资料。诗略中曾提到公安县令沈尔璟,北大恰好有他的集子,是康熙二十八年刚到任的时候刻的,没有与施氏交往的作品。根据公安县志,沈于康熙二十八年到任,至三十二年下任官始接任。《诗略》中说沈卒于官,可补史志不足,也可以纠正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提要》中说沈卒于康熙二十八年之误。
离真相只差一步,但原来找到的线索至此都断了。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怅然久之。晚上再细看苍生兄的书影,又找了点线索。
一是此弟与施闰章年纪差距较大。《赠程蚀庵》中说:“施生少从伯氏游,约略记是丁年秋……二老握手杂悲喜,我时不解张两眸。”伯兄已入老年,幼弟尚不解事。这就可以排除其大弟弟施闰严。
这里的“丁年”虽用故典,却非泛指。因为年谱中记“康熙十六年,六十岁,携季弟就婚新安”。十六年丁巳,正好是个“丁年”。这首诗中又说:“眨眼已是十三载,奔涛逸马谁能留。只今往往忆畴囊,语声欲作巴猿啾。”说明十三年后作者再见程蚀庵时,施闰章已经去世。而上一个“丁年”是康熙六年丁未,十三年后愚山尚在世,“语声欲作巴猿啾”无从说起。这个“丁年”只能是丁巳。施闰章的二弟弟和他的儿子年纪相仿,即便与顺治十二年出生的施彦恪同大,至康熙十六年也已二十三岁,早已成人,不至于说“我时不解张两眸”。因此,这个弟弟最有可能是那一年跟随施闰章去新安就婚的施闰毓。《施愚山先生学余诗集》卷一有《诫弟》诗,序称“弟闰严弱冠方婚”,可见正常的婚龄当在十几岁。这与《叔父行状》说施誉去世时“闰毓年尚少”也相合。
二是这位作者的家在新安,且依妇家生活。残卷全帖图3《新安旅次送袁中江归芜江》第三首说“涤器吾深愧”,就流露出依妇人生活的无奈。又图9《月夜过万山道院饮程山尊寓楼同用霜字》诗后小注:“时予将携家东还。”说明他的家在新安。这和施闰毓“就婚新安”的记载也是相符的。
似乎可以推定,《北檐诗略》的作者就是施闰毓,是施誉第三个儿子,施闰章最小的堂弟。这些残存的诗写作时间多在康熙三十年前后。
上面这些都是推论,没有直接根据,说不定全不是那么回事。我读书少,用书也不方便,技止于此,真希望哪位朋友能把这书的作者有根有据的考出来,那将是网上旧书交流的又一段佳话。
网友跟帖:
作者:末未 提交日期:2004-12-06
18:20:53 |
ele是做学问的人,钦佩。但沉稳有余,机巧稍欠。书名《北檐诗略》,作者施姓,为何不查最常见书《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号北檐者唯一人:施闰毓。 |
作者:ele 提交日期:2004-12-06
19:04:18 |
哈哈哈哈,回来再笑两声。
我怎么这么笨呢???????? |
2004-12-03
原帖地址:http://www.booyee.com.cn/bbs/thread.jsp?threadid=22686&forumid=9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