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系列 笔记
(2012-10-07 21:55: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专业相关笔记 |
ps:去过莫高窟,可是当年不懂。敦煌居然还养活了敦煌学一帮闲人。中东问题是个大问题。中国是不是四大文明古国,反正西方从来没承认过。真正文化的起源,也许不是通过主流的教育可以得知的。应该有个机会把中东和印度研究一下,我原来一直以为拉丁是英语的根源,现在看来不是,梵语中有大量的英文词根。印欧语系一说却由于西方学者的自尊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契机。《饮膳正要》的一个切入点。因为许多东西的考证需要用到波斯语,现在这方面人才基本绝迹了吧。越来越明白季羡林先生,做多个小语种的工作,是多么的崇高不易。最近先学一点金石的东西,起码能逛懂潘家园。
中华书局 柴剑虹
元代第三窟,特级洞窟,千手千眼观音
石窟艺术的人文背景。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回流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
——敦煌学会会长季羡林
玉门关 阳关
1.多民族聚居
2.经济富庶,人均十一亩地。当地的粮产要漕运近中原以备粮荒。所以才能养活艺术。
3.水利是命脉。
4.宗教 大杂合的地区
5.风俗 女人社
6.学校教育 公学私学寺学
早期敦煌石窟的分类 禅窟中心塔柱窟(可以围绕拜佛) 复斗顶窟(中国特有)
作用:修禅礼拜供养讲经活动 纪念(影窟)
彩塑分类
1.佛像
2.菩萨像 胁侍菩萨 供养菩萨
3.弟子像 迦叶 阿难
4.天王金刚力士像
5.飞天
6.地神 天女 道教像
7.禅僧高僧形象
8.天兽(龙凤狮虎)
9.装饰图案浮雕
彩塑的艺术风格
胡风 犍陀罗风格()
印度佛教和希腊的反复占领,讲究立体感 厚重,有体积感。更远的源头是古埃及,与新疆出土的佛像造型十分相似。
胜利女神厚重的翅膀也是犍陀罗风的源头。
云冈石窟也是犍陀罗风,是工匠的移动吸取了敦煌
马图拉风格
强点装饰性,质感特色是对纹路的刻画。“曹衣出水”
内非里提雕像(卢浮宫)与埃及有渊源。北
魏秀骨清像
中原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