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论史学观念上所谓的“通” 笔记

(2012-09-27 18:06:15)
标签:

杂谈

分类: 专业相关笔记

PS:关键字 司马迁 章学诚——这个人的书很有意思。

一言以蔽之,史学家有大局观。

 

台湾中正大学 雷家骥

《春秋》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礼记经解

司马迁死后,出现了“通”的概念

什么是通?

 

《报任安书》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成一家之言。俟后世,圣人君子,不易吾也。

刘知几:博识通才 史才史学史实

怎样才能做到通?善学司马迁者莫如班彪。世世相承,如出一手——宋郑樵 通志总序

融会错综,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不名家学,不立识解,以之整齐故事,而待后人之裁定,是则比次,欲愚之效也。——清 章学诚

越无我越好,越无我越客观。

独断之学:撰述

考索,独断 比次 记注(方以智) 撰述(圆以神)

成书易,则文胜质矣,取材难,则伪乱真矣,文胜质,史学不亡而亡矣——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

学贵博而能约,未有不博而能约者,然亦未有不约而能博者也。《博约》

通关史学的对立:考据学派《日知录》顾亭林(通人达士) 一直修改到死都不愿意发表——繁碎史学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如此,通在何处?学者将以明体适用也。

历史功用论

其术,足以匡时,其言,足以救世

应用目的写历史,但是这个结论是在综贯百家之后独断一语而提出,而不是刻意要匡时救国

史家著述之道,岂可不求,意义所归,自迁固以后,史家既无,别识心裁所求者,徒在其事其文。

《文史通义》

论语:管子未仁乎?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民到于今,受其赐,如其仁如其仁。

独断之学的价值:发现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进而发现人物的原理。

通的价值:

用思想观念贯穿历史个案

大著作必通于博雅,而尽见天下之书。然后无疑恨。

司马迁遗恨之一——博不足

“所可为迁恨者,博不足也”——史记成书根据只有七八本。

遗恨之二——雅不足,间以俚语。

班固浮华之士,全无学术转世剽窃,断汉之书,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迁之于固如龙之于猪

学在自立,人所能也,我不必,以不能愧也。

以论代史不是通。

《释通》

通史“史抄”“策士之类括”“兔园之摘比”

章学诚论“通”,即达

多闻而有所择,剥削而要于约,其所取者,有以自命,而不可概以成说相拘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