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盐

(2012-08-17 15:12:27)
标签:

杂谈

分类: 其实我是个吃货

 四川重庆吃辣吃出了名。我在重庆吃第一口是麻辣豆花,一勺下肚,任督二脉火气直冲头顶,简而言之,辣晕了。坊间一直煞有介事的说,是因为四川地处盆地,湿气散不出去,吃辣能除湿健体。有了这样的理论依据,川渝一带吃起辣来就更肆无忌惮。我一直对这个问题打问号。因为西北地区天干物燥,一天喝八瓶水嗓子还是冒烟,瓜果打开来,全是亮晶晶的糖,吃上去跟吃白糖一样甜。这样的地方,补水还来不及,吃辣吃得一样凶,而且还过油爆香,火气更盛。我问过当地人,这样的地理吃辣上火很严重,实非所宜。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好跟我说,可能是我们火辣辣的性格。

偶然一个机会,读到一本关于食材传播的考据书。明白了这个问题。

其实,影响中国饮食口味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盐。那个时候运输不发达,也就是出盐附近一点地方才能敞开来用。虽说,海洋并不是唯一的盐原产出地,但盐田盐井实在有限。因此,沿海一带盐产量无疑是最丰富的,老百姓自己捞点海水用锅烧烧就出来盐。因此,沿海一带的口味是一致的咸鲜为主。内陆地区,盐比较金贵,大家只好开动脑筋,大力搜罗本地的香料,弥补缺盐带来损失。辣椒是明代才大规模播种,所以,不同地区辣的不同,必然是因为当地辣椒的特色,或者其他香料的特色。重庆的麻辣,只是因为当地盛产花椒。也有可能,有几个名老中医忽忽悠悠说出几条对身体的好处,大肆宣扬。但老百姓的觉悟应该还不至于自发提升到除湿这个高度。

季羡林先生生前几年,一直在医院里面,业余时间研究糖史,不是唐史也不是唐诗。我一直不太理解,这也太无聊了吧。如今,从盐一看,这么不起眼的东西,恰是因为每日都有,处处都有。却是中国饮食史一个很重要的发展动因。

盐的故事远不止如此。中国法制史上有著名的《盐铁论》。因为盐是必需之品,因此是用来赋税的重要工具,历届官府怎会放过它。因此历史上盐官都是肥缺。因为私盐官商勾结倒了一大批贪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米粉
后一篇:越南会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