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鹏程赏析浦君芝组诗《时光里的气息》

(2015-03-15 14:17:49)
标签:

诗人

诗歌赏析

周鹏程读诗

分类: 评论

                               地域文化散发的浓烈诗意

                                 ——浦君芝组诗《时光里的气息》赏析

 

    这里没有大山大川,没有望而止步的高峰;这里没有无边的白雪,没有茫茫的森林,只有现代商业的骏马奔腾,时尚都市的潮起潮落,只有江南逐梦者的过往云烟,不过这些在一个冷观者的诗人眼里,同样能散发绵绵不绝的情怀,而且它的地域气息也十分浓烈。

浦君芝文友发来一组诗歌《时光里的气息》我读后,感想很多。实话说几年前我就在关注他的诗歌写作。浦君芝住在江苏常熟,创办了虞山诗社,兼任《吴地》主编。他的作品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中国诗歌》、《扬子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诗林》、《诗潮》等很多诗歌专业刊物上登过。在当地是很有名气的诗人。他的很多诗歌都是在写他熟悉和热爱的常熟或者虞山,借助自然风光或者历史名迹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

一个地域文化的写作者,就是一个地域文化的守候者和推崇者,他不仅向人们展示丰富的文化资源特色,也在向人们倾诉他思想的喜怒伤悲。而诗人是以诗歌的形式奉献于读者的视野。《时光里的气息》这组诗一共有八首诗,八首诗就是八个地域符号,就是诗人的八种具有强大传染力的情怀。

    从整体上看,《时光里的气息》有一种让人穿越时空的感觉,在那些破败伤亡的时空里,醉酒的人散发着忧郁的酒气,有红尘才女的伤感,有将军大器未成的惆廖,可是,一切都作古了!在岁月的纸上,有的是墓碑,有的是苦苦支撑的纪念塔!浦君芝通过这组诗把我们带回到尘封的历史里去,去感悟去体验古代才子们的风流倜傥。诗人借古喻今,借远喻近,心灵敏感,激情张扬。在这组诗歌里,诗人所写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典故,每一个现场,几乎都容进去了他自己的气息,这是因为诗人从没有从诗歌的现场离开过。他是想通过这些文化符号传递更强大的信息!

先读第一首诗《方塔。醉尉街》 

 

    方塔下的市井,恍若南宋气息。

    七级塔顶比肩虞山。翘角上的铃铛声

    叩穿宋朝以来的时光,久久不散

    铃声回首不远处的洗砚池,是否藏进塔影

    是否藏进虞山脚下的一些典故

 

    我在醉酒的深夜,路过塔旁的醉尉街

    冥冥中有人厉声断喝,似是唐代县尉张旭

    我大惊,塔影处那个醉县尉,披肩长发上

    满蘸浓墨,一路狂书癫喝:“还我洗砚池来!”

    

    江苏省常熟市,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江南古城,在南宋时期,商业发达, 市场繁荣。“方塔下的市井,恍若南宋气息。”诗人第一句就全盘托出方塔下的市井,指明了写作意向。方塔与虞山试比高低,醉尉街就在下面静静躺着,承受着历史的重,装载一代才子的万丈豪情。在某一个晚上,诗人醉酒后路过充满传奇色彩的醉尉街,想起了历史典故曾在此生活过的张旭。张旭何许人?

诗歌里提到的张旭,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历史上的张旭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

诗人使用典故,别出心裁,不平铺直叙,不使用任何形容词,却把一个洒脱不羁,才华横溢的文化名人还原给历史!浦君芝的思维是敏感的,他在轻轻触摸历史的瞬间,会有“啪”的一声,那是感应电,是静电!

再看他是如何写唐伯虎和秋香的,这是第二首诗,写唐寅园:

   

 夜梦

 

    某晚在苏州,你路过唐寅园

    遇一美女,着素色古装

    展开的折扇上写着秋香

 

    美女语轻如花,说自己从桃花庵来

    要寻一个唐朝来会画画的才子

    不是戏里那个调情高手无厘头

 

    美女动情抽噎时,飘过一阵风

    有淡淡酒香,又有宣纸墨味

    你大惊。美女倏忽不见,眼前是一坟冢

 

    你欲逃,面对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园

    惊惶不已。挣扎间梦醒灯亮

    见房间桌上宣纸一幅,上书六如居士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梦中的景象,或许是诗人渴望自己是那个梦里的你,亦或你是一个真实的梦境中的他。在梦里,诗人遇见了唐伯虎,还有秋香,还有被现代电视剧里编进去的种种人物形象,都是对一代才人的深切缅怀。诗歌构思精巧、语言也顺理成章。

     一首好诗贵在有其独特性,意境也好,诗语也好,张力也好,都会有机融入诗歌的文本里,绝不需要造柔,刻意去雕琢。一组好诗则需要所有的独特汇聚成整体的与众不同和统一的震人发聩的气肠。从这个意义上讲,浦君芝的这组诗歌我觉得是有这样的气肠的,这是诗人十年磨一剑练就的内功,以及他在常熟长期生活的经验积累。

     《 虞山黄公望祠》、《虞山,河东君墓前》、《在蒋元枢墓前》这三首诗分别写的几个当地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黄公望、河东君、蒋元枢。他们都和常熟或者虞山有关。

 

  虞山黄公望祠

 

    阳光照在祠前,有一种气息

    从虞山的骨骼深处,沿六百六十年前

    沿尚湖,淌过来,洇润,静谧

 

    《山居图》,是那些气息里的一枚钉子

    牢牢钉在时光的深处,弯折并断了一截

    由此演绎的一些传说,发光,并让人隐痛

 

     一些富春江水锈,也化为滴滴墨迹

     消融在《山居图》的故事里。而虞山赭石

     默不出声,却成为后世膜拜的浅绛色彩

 

     此刻,我在虞山,凝视黃公望祠

     四周静谧。隐约中有一道人路过祠前

     颔首低眉。口中念念有词:大痴,大痴!

 

    读这首诗,不得不让我们翻开历史: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本姓陆,名坚,幼年父母双亡,居城内子游巷。永嘉九十老翁黄氏寓常熟小山,因无子,见公望容姿秀异,收之为后嗣,喜曰:“黄公望子久矣”,遂改姓名。公望自幼有神童之称,工书法,通音乐,善散曲,精于画山水。画法继承董源、巨然,晚年自成一家,常在虞山、三泖、富春等处领略自然景物,随笔模记。在水墨画中,运用书法草籀的笔意,景色苍茫简远,气势雄秀,设色则以水墨浅绛居多,独创“浅绛山水”一派,对明、清山水画的影响至大,后人以他为首,把他与王蒙、倪瓒、吴镇合称“元四家”。现存画迹有《富春山居》、《天池石壁》、《九峰雪霁》等图。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纸本,水墨。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虞山,河东君墓前

 

     山脚的阳光,被尚湖水溅湿

     清亮,迷离。一只蝴蝶痴迷

 

     在河东君的墓前,戚戚,绕飞不去

     那模样,让我忆起古籍《梅花集句》

 

     和《月烟柳图卷》中的画,蝴蝶酷似

     那些灵性的诗句,或古纸上的梅花

 

     又仿佛穿越了三百五十年,绛云楼上

     那枚会吟诗的灯花。女童失手的灯盏

 

     让一些诗书画,炬化成虞山一朵永恒的绛云

     而河东君的墓茔深处,是否永存着,一颗蝶形红豆?

 

     青山多妩媚。听,那只湿翅的蝴蝶栽地之前

     叨念不忘:如是我闻!我闻如是!

 

河东君,既柳如是,女诗人,本名杨爱,字如是。 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与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同称“秦淮八艳”。后嫁有“学贯天人”“当代文章伯”之称的明朝大才子钱谦益为侧室。

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改名为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此外,柳如是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徐天啸曾评价“其志操之高洁,其举动之慷慨,其言辞之委婉而激烈,非真爱国者不能。”

 

   在蒋元枢墓前

 

   过三峰,恍见姓蒋的知府穿着古袍

   遥望海峡方向。他的额头刻有中华两字

   两百多年的穿越,他躺在故乡的冬天

   碑文上字迹依稀:清乾隆,台北知府

 

   曾经的伤长在墓碑上,未能痊愈

   他一定有些什么,被时间丢失了

   而在这个季节里,我连疼痛也丢失

   不为冬的缘故,只为一些意念,冰冻太久

 

   201412月某日,我在虞山

   在蒋大人墓前,静思,并黯然

 

蒋元枢(1738年—1781年),字仲升,号香巖,中国江苏常熟人,清朝官员,1775年由泉州厦门同知前往台湾担任台湾知府,期间并多身兼台湾道。1759年蒋元枢高中举人,被派至闽省担任地方官。1775年他被朝廷派往台湾担任台湾知府,期间并多兼台湾道。

这些历史人物的一一出台,让我们逐渐领悟着常熟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他们也是我们清楚了解常熟的亲切元素。浦君芝把我们带到现实和想象的世界里尽情旅游,在常熟几个关键的点上把我们的诗情加剧,让读者的思想不断超越,形成了诗歌强大的张力。

    在《时间的气息》这组诗歌里,《蹑云山房》、书院街》、《言子巷古井》是对古迹、老街、以及历史悠久的景点的抒怀。穿透历史,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对常熟、虞山的热爱,对自己家乡挥毫泼墨般畅想描绘。

 

    蹑云山房

 

   一朵花,穿过三百年的时光

   开在午夜的虞山,山坡上的古银杏

   让它想起沧桑,想起山房里曾经的书生

   如何读书吟诗,闲暇时如何踮起脚尖

   摘山坡上的云,每摘一朵

   石头上就开出一朵梅花

 

   花朵未忘,时间的镜头里

   藏着它的快门。暗夜里,那个书生

   身影一闪,就成了石头上的梅花

   云卷云舒。时光的额头斑驳不已

   蹑云山房同样闪过,定格于镜头

   成为后世永远的花朵,永远的石梅

 

    在这首里,诗人借一朵花,一朵石梅的形象,回忆古代勤学好读的学子们,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寓意,也是虞山有优良文化传统的实证。

    诗歌从现实里出走,又回到现实中来。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我们通过想像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这就是我们读《时光里的气息》必须紧握的思路。无论诗人的思想走得多远,飞得多高,最终风筝的经线会把它收回,落到中心思想上,落到诗歌的思想里!浦君芝最终让我们回到了当下,回到了常熟,回到了虞山,回到书院街,回到言子巷的古井旁......

    

            书院街

 

     

     小城的这条街,现在是个想象

     所有的东西还在,或者换个样

     在时光里走丢的,唯独是书院

     一些大甩卖的吆喝,伴着高吭的音乐

     人来车往。街道边火炉炭火正旺

     红薯的香味,招呼着脚步缓慢的学童

 

     只是,只是没了书香

     书院街的符号,偶尔会勾起读书人

     一些惆怅和想象

 

书院街在那里沉默着,也有些许的繁华和匆行的脚步;老井在那里老着,经历着世纪的风霜,演绎着永恒的风景。读这两首诗歌,让人忧伤,感慨。站在人海中,这些老街、这些老街中的老物如老井、老房子,它们眺望的姿势和眺望到的人间历经沧桑巨变,在岁月的怀抱里喑哑或者皲裂。所以诗人说:“小城越长越胖,古井的故事越长越瘦”。

    

           言子巷古井 

     古井在言子巷缄口已久,又朴又拙。

 

     站在古巷深处,它原是一支古谣曲

     曾经咿呀吱嘎的音符,穿过历朝历代

     回响不止,并散落成时光里的水滴

 

     言子文脉,隐约于井壁青苔间

     久洇不绝,润泽小城二千五百年的风景

     以及风景里的一些传世民谣

 

     如今,古井在岁月的怀抱里喑哑

     并皲裂。一些人间悲喜渗透进颓废的井栏

     小城越长越胖,古井的故事越长越瘦

 

    醉尉街、唐寅园、黄公望祠、河东君墓、蒋元枢墓、蹑云山房、书院街、 言子巷古井,这八个文化符号是诗人诗歌的形象,它们都是诗人生活在常熟这个地方的文化古迹,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诗人用气势磅礴的诗句把它们推荐给读者,虽然每首诗歌并不长,但八首诗歌组合在一起,却有如大功率机器轰鸣之势,诗歌语言咄咄逼人,长短句运用适度。

 

                                             周鹏程

                                       2015年3月15日于重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