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重庆库区高速公路建设的报道(上)
(2008-12-03 11:40:44)
标签:
财经 |
分类: 通讯 |
交通长龙横贯三峡库区
—— 来自重庆库区高速公路建设的报道
□ 周鹏程 宁晓
核心提示:
百多万听惯了长江号子,走惯了峡江山路,看惯了三峡山水的库区儿女,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毅然开始了重建家园——这,是一种何等伟大的精神!
至此,一条交通长龙开始横贯三峡库区,渝宜高速由西向东逶迤延伸,与南北相向的万开高速公路构成了纵横库区腹地的交通大动脉,成为大巴山与巫山群峰中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也承载起库区经济建设腾飞的梦想……
当我们走进万开、云万、奉云、巫奉和奉溪这5条由高发司渝东分公司担负投资建设的高速公路时,我们看到的就不是靓丽的风景线,不是梦想,而是不亚于青藏之路的艰险!
万开(于2006年底建成通车)、云万、奉云、巫奉和奉溪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达236.4亿元、总里程长282.67公里,全线共有大中桥梁达312座,隧道达80多座,超过3公里的特长隧道近20座,桥隧比例均达70%以上,地质条件差,技术含量高,有多项科技指标都属于世界级攻关课题。
“在库区修高速路,不是在建路,而是在开山凿洞,遇水搭桥,是筑路人用汗水浇筑的路。”渝东分公司总经理杜国平用这样的话概括了库区高速路建设的艰险。的确,这条路被众多前来考察的国内外专家们誉为“世界建设难度最大的高速公路之一”!
解读报告:
修库区人民满意的路
奉节县金盆村53岁的村民唐远木,自从得知自己家门前要修高速公路后,每天下地以后,都要含着烟在工地附近去转上两圈,在他眼中这条路是圆他一辈子梦想的路,“以前,因为出去太不方便,到重庆一趟起码要两天,据说这条路修好了,到重庆不过7个小时,这样我终于可以到重庆去看看。”唐远木指着工地激动的对我们说道。
然而唐远木,这一转就是两年过去了,他两年的守候,也体现了修建库区高速路的艰难。作为业主单位的渝东分公司,要面对缺乏在高山中修建高速路的经验,要面对征地、拆迁的阻力,要面对众多世界级难题的科研攻关,要为各施工单位在恶劣自然环境中提供后勤保障……
但为了解决库区人民的出路问题,困难没有压倒渝东分公司,他们通过不断创新,不仅一点点的攻克着这些难题,更为中国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积累着经验,缔造着模式。
指挥部管理一体化 缔造项目统筹新模式
经历了一次家园重建后,库区的乡亲们都不愿意接受再次搬迁的事实,因此对高速公路红线内的征地拆迁工作,以及指挥部和当地政府的协调工作成了在三峡库区修建高速公路的一个棘手问题。
然而,当我们在各项目部采访时,很少反映因为征地、拆迁影响了施工进度。“云阳指挥部开展的一体化服务,一站式办公,把征地、拆迁,部门审批全部集中在一起,一条龙的服务,提高了办事效率。是我们在修建这么多高速路中,第一次感受到这样的服务。”奉云路B7标段的项目经理谢勇这样介绍道。
其实和谢勇有同样感受的项目经理在这条线上比比皆是,B4标的杨光也对我们这样说道:“渝东分公司要求各指挥部这样一体化服务,是一种管理上的创新,值得以后在项目管理上推广。”
渝东分公司首次在管理上,要求指挥部推行一体化服务,用杜国平的话说:“就是破解了高速路建设中政府征地拆迁的难题,也避免当地相关部门对施工单位设置‘JQK’等障碍。”
也正因为如此,在渝东分公司负责的几条高速公路上,各指挥部都有着突出的成绩,云阳指挥部在云奉路征迁工作中,把沿线各乡镇干部的征迁成绩纳入执政能力考核,创造了19天完成32公里征地拆迁的“云阳速度”,仅2007年该指挥部就完成了云万、奉云两路线外补征地123宗615.43亩;巫山指挥部以打造一流施工环境为目标,创造了59天修建102公里施工便道的“巫山精神”;奉节指挥部推出了《高速公路建设功臣卡》。而全长25.5公里的奉溪高速公路巫溪段,虽处在放线征地阶段,但也体现出了巫溪指挥部的高效,目前,征地放线工作在渝东分公司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已经圆满完成。
信息化管理突破多项目、远距离管理“瓶颈”
随着渝宜高速公路的全面开工建设,渝东分公司所管理的项目都远离主城区,加之业主单位管理人员少,计划综合管理程序繁琐,施工单位业务申报较难,每月计量周期长,管理人员无法进行异地办公;施工全过程的管理监控和资金监控难度大 “多项目、远距离”等众多难题严重制约了工程进度,成为业主工程建设管理中的“瓶颈”。
然而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在三峡库区施工的这些项目单位,确很少为此而影响进度,用他们的话说:“解决这个‘瓶颈’完全得益于渝东分公司推行的HCS网络管理系统。利用远程动态监控,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建设成本。”
该软件系统涵盖了工程建设中项目造价、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三方面的管理功能。施工单位只通过网络上报每期工程计量单,各种变更申请单等。渝东分公司成功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了异地办公网络化,不仅节省了大量办公时间和人力资源,增加了办公及管理的透明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打造库区阳光工程、精品工程搭建了平台,开创了我市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的新局面。
引进第三方咨询,打破腐败“坚冰”
渝东分公司引进了国内多所院校和研究院所博士、硕士总共40多人,不仅长期为库区高速路建设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而且针对工程中的重点难点(例如特大型桥梁、特长隧道、地质病害等)以及工程变更审查等方面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进行巡查和咨询工作。
这一方法,对廉政建设也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比如对涉及到的工程变更,无论监理还是业主,这都是最容易出现腐败的一个环节,采用第三方咨询方法就是十分对症的“良方”。凡是所有的工程变更项目,必须通过第三方对变更的依据、理由,变更的单价进行详细、严格的审查,提供具有透明的咨询服务并共同签认后方才有效。
而且,渝东公司在高速公路沿线施工现场设立了多处“质量廉政警示牌”、“廉政宣传栏”,并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和举报箱,接受社会监督,极大地提高了职工廉洁奉公、洁身自好的思想意识。还多次开展了警示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到监狱听取了在押犯人的现身说法,并在银行设立了公司员工的廉政账号,严格考核制度以及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政考核等,不断增强了参建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第一视点:
伐谋·科技之力攻坚中国第一高速
也正因为这样,国家交通部在对奉云、云万等路段考察时曾说:“海拔落差随意就是几百米,每一米岩层的构造都有可能不同,70%的桥隧比例,这些诸多难点,无疑使整条渝宜高速的建设困难重重,然而你们(指渝东分公司),不仅克服困难,而且在很多建设中,攻克了许多世界级难题,为我国山区高速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之所以这样评价,正是整个渝宜高速对于中国高速路建设的重要性,可以说它是科技伐谋,攻坚中国第一高速,更可以说它是科技伐谋,提升中国形象。
科技攻关——万开路成为国内首条智能、节能、环保路
已于去年底建成通车的万开高速路,无疑是渝东分公司在科技创新上取得的第一个结晶,这条路也被誉为是重庆市第一条集智能、节能和环保于一体的高速公路。
在此次采访中,我们从渝东分公司总工办了解到,万开路的建设中实现了“隧道群智能联动控制技术”和“隧道前馈式智能通风系统”;隧道设计为单排渐变式灯光,全部采用逆光照明;在隧道每间隔一定的距离就安装有一个摄像头,时时监控路况和安全。还攻克了铁峰山二号隧道单洞超过6公里不设通风竖井的技术难关以及“小型预制构件”外观质量差的通病。
工艺创新——各式大桥横跨库区崇山峻岭
例如,云万、奉云、巫奉等高速公路众多桥梁的世界级攻关课题中,渝东分公司与国内著名桥梁大师杨高中等同志联合开展了连续刚构桥梁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较好地解决和避免了大跨径连续刚构跨中下挠和梁体开裂、养护费用的大幅增加的难题,对重庆地区公路桥梁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大宁河大桥的建设中,由于该桥是主跨为400m的上承式钢桁拱桥,桥距地面标高达318米,是同类桥梁的中跨径目前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无疑给该桥的设计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贵州省桥梁工程总公司在渝东公司的协调下与国内高校和科研设计院密切联系,开展了《大宁河特大跨钢桁拱桥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的科研项目,并成功地加以运用,对提升我国西部桥梁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将起到积极作用,也为我国今后类似桥梁的建设积累经验和技术储备。
在云万路有“三峡库区第一高桥”之称的汤溪河特大桥(桥高157m)修建中,四川路桥建设股份公司项目部通过自身技术攻关,首次采用了异形钢围堰技术,避免了水下爆破施工的危险性,填补了国内在桥梁建设的又一大空白;以及国内首创的采用了主梁边跨现浇段施工工艺,解决了山区修建连续刚构桥浇筑主梁上的难题。
在梅溪河大桥的修建中,路桥华南公司攻克了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罕见的基桩嵌岩深达30米的技术难关,填补了重庆同类型桥梁建筑史上的历史空白。
在彭溪河特大斜拉桥的修建中,中港二航局采用了全国首创的贝雷片拼装的方法,起吊结构采用加强型贝雷桁架作为主纵梁,中部连接采用贝雷桁架连接,在吊架左右分别用Φ400的钢管作为斜撑固定,和传统工艺比较节约了材料和工期。施工方法在全国首创。
在云万路青杠磅互通式立交的施工建设中,重庆渝达公路工程公司先后与清华大学土木学院聂建国教授成功地攻克了云万路青杠磅互通式立交《钢-混凝土组合技术在旧桥加宽中的应用研究》的科研课题;还通过材料设备关键技术的研究,成功破解了“混凝土、预应力与非预应力钢筋的腐蚀”这一国内困扰多年的技术难题,从根本上提高了混凝土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为混凝土桥梁在我国西部交通建设中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研究。
在这几条线的每一个特大桥的修建过程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创新,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这些桥,中铁十三局三公司承建巴阳1号、2号特大桥等都是库区高速路建设过程中,代表桥梁工艺创新的佼佼者。
其实,据我们的采访,库区的高速路在隧道建设、边坡治理,以及混凝土的使用上都有很多全国首创。
例如,渝东分公司成功研究出衬砌初期支护薄壁拱新技术,解决了隧道开挖和初期支护这一长期困扰的难题,较大地节约了工程造价,目前已在重庆市隧道工程施工全面推广,据不完全统计,仅此一项就节约资金达3亿元。
在全长7.3公里,号称全线第一长的摩天岭隧道施工中,中铁十三局一公司在面对通风斜井落差500米,全长1367米的“中国第一斜”,大胆使用了新工艺,克服了井深,坡陡等重重困难。
而在边坡治理上,渝东分公司先后与多方专家联系,集体会诊,取得了良好收效,万梁路段成功治理了80多处山体大滑坡,使其成为国内高速公路滑坡治理最成功的项目之一。
可以说,这些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正好应证了渝东分公司科技伐谋的价值,也可以说,它是当之无愧的推动了我国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技术的进步,为重庆乃至国内特别是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开创我国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