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新浪微博咆哮体遗精微博文体文体自觉文化 |
分类: 文化时评 |
男人,总会记得自己的第一次:懵懂、憧憬、反叛之中,某个春天的夜里,突然射了!第二天醒来,小胡须毛茸茸,嫩身板蹭蹭蹭,细嗓音也开始粗了:青春期到了!
微博,这两天突然蹿出来个“咆哮体”,时节是江南三月,灿烂如杂花生树。也就三五天时间,从法语、汉语学习“伤不起”,到职业行当“有木有”,再到各地的“啊啊啊”,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上几乎一夜之间超过60万条。新浪微博终于“咆哮”起来了。
其实,这是微博“文体自觉”的开始。
把“推特”、“脸谱”的基因移植到咱们这儿,是微博出生的小秘密。查勘其基因图谱,推特、脸谱的属性是“社交网络”,是社会成员之间经由网络交流沟通的平台,也就是人延伸自己的“眼耳鼻舌身”,交流状态,吐纳信息,构建人或人群存在的信息场,也就是人或人群的网络存在空间。因此微博可以容纳的应该是“眼耳鼻舌身”对应的喜怒哀乐思,并任其自然流淌、自由涌动、自行接受或排斥。
遗憾的是微博的这种异地栽种,难免有点水土不服。除社会体制板结、舆论管控手段低端等环境因素之外,ID们的表达欲望和诉求预期也具有明显的本土特征:以宣泄性控诉为主。表征之一,就是一大批平媒从业人员“换防”,占据大部分微博页面。随便点开带“V”的微博,不是总编辑就是“调查记者”、“打黑名人”,把变不成铅字的公愤私怨一股脑地倾泻在140字的方框里,远不如明星艺人打情卖俏顺带广告靠谱。
这犯了大忌!大量使用平媒语言系统操练的微博,虽然给初期的新浪微博带来相对高的人气,但对舆论气候的无视、冒犯乃至冲撞,也将达摩克利斯之剑“引狼入室”。新浪不得不使用数以千计的“微博小秘书”审核删帖,而生长环境的非技术性不明朗导致其分拆上市的估值也大相径庭。更重要的是,这有违微博文体的成长路径。
无须讳言,三十多年的松动性变革已经将我们的社会推进到青年期,某些层面甚至有了成年的肌体,但信息传播整体上还停滞在童年阶段,导致主流信息与社会肌体发育严重错位,依然是上对下、老对少的教化、训导和斥责。表达欲望被压抑得太久了!
微博的出现,从技术上使错位矫正变得可行。更重要的是,它催生的“网络白话文”,使得微博文体的诞生成为可能:先行正面摈弃书面语言的清规戒律,进而迂回、规避并逐步消解主流话语的牢笼堤坝,形成与“眼耳口舌身”对应的信息符号系统。所以一时间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衣食住行工作生活休憩做爱全都“咆哮”出来了,紊乱、生猛、快意近乎“遗精”。
“精满则溢”。“溢出”之后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