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全民抗击“专家成灾”的时候了!
正在全国冬小麦主产区奋力抗旱保苗的关键时刻,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一位“权威粮农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口出狂言:“即便不产一粒小麦,现有库存也够一年吃”(《中国证券报》2009-2-12)。此时此刻如此说,透露出哪些危险信息呢?
一、依然在漠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低估小麦减产必然引发的新一轮物价上涨。
“民以食为天”,粮食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分的。老百姓有饭吃,才能天下无事,进而社会稳定,百业兴旺,国泰民安。历史上曾经因为粮食问题上演过多少悲喜剧不需赘述,新中国立国六十年,最基础、最根本的成就,恐怕还是解决了十四亿百姓的吃饭大事。这位没有透露姓名的“权威粮农专家”如是说,给人的感觉好像粮食问题已经解决了,似乎可以安如泰山了,不产一粒小麦,国人照样有饭吃,而且可以吃一年。但我们不知道这位“权威粮农专家”懂不懂最基本的市场常识,小麦占中国粮食总量的20%,占全世界小麦产量的18%,如果小麦颗粒无收,为维持基本供需平衡,粮食价格至少上涨20%,传导到其他生活消费品,价格指数会在此基础上再继续上涨多少,估计这位“权威专家”没有预测过;因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必然引发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因而引发综合物价指数全面高企,届时会导致什么样的局面,好像也不是他考虑的事。
二、嘲弄当前“全民抗旱”工作,消解“一级响应机制”的必要性。
北方冬小麦数十年未遇的严重旱情爆发后,国家第一次启动“一级响应机制”,旱区展开的是一场“抗旱保苗”的“人民战争”,政府和民众为此投入了巨额人力、物力和财力,旱情至今未能有效缓解,高层与民间,无不为此忧心忡忡。但“权威专家”却在说什么“气象干旱不等于农业干旱,小麦产区受灾也不等于成灾”。这话怎么听着都有点刺耳朵啊。按照这些所为“权威专家”的理解,目前旱情仅仅是气象问题,好像还没有导致小麦产区大面积干旱,也更没有到“成灾”的程度。莫非真的到了颗粒无收的地步才是“农业干旱”?所有小麦全部旱死才是“成灾”?如果按照这种逻辑,目前的全民抗旱不就是儿戏了?“一级响应机制”也就是反应过度了?
三、客观上掩盖了农业基础严重薄弱和生态危机的严峻形势。
这次旱灾爆发之后,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三十年来农业基础设施损毁的速度,已经远远高于新建新修的速度,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而此次旱灾的爆发,更是多年来生态恶化导致的必然恶果,已经到了全面反思环境保护政策、农业政策的时候了。而在这位所谓的“权威粮农专家”眼里,好像这次灾害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就是小麦“一粒不收”也不影响人们吃饭。那基础设施薄弱和生态危机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天下依旧太平嘛,大家别管小麦、大麦的,依然可以放开肚皮吃饭,至少再吃一年没有问题。等一年之后没有饭吃了,那时候才不是“气象问题”,才是真正的“成灾”。
近年来,一些人披着“权威专家”的外衣,大肆传播一些有悖常识、有违事实、有害视听的言论,扰乱舆论,误导民众,其言其行已经不是学术风气问题,而是“舆论灾害”了。如果任其泛滥下去,必定造成“社会灾害”,到了全民抗击“专家灾害”的时候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