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聘材料“八项注意”
前些日子,一位朋友带着即将大学毕业的孩子,来办公室找我咨询应聘的有关注意事项。我站过十年讲坛,做过两届班主任,这几年也几乎每年都面试、接收大学生,算是有点“心得体会”,也就“不吝赐教”他一个多小时,拉拉杂杂说了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的问题。事后觉得这些问题尤其是应聘材料方面的一些细节,尽管有些琐碎,但可能对应届毕业的大学生朋友有帮助,就归纳成“八项注意”,希望同学和家长们参考。
一、做份规整、齐全的应聘材料。
无论你是参加招聘会、上门推介还是找关系定向应聘,应聘材料都是你的“脸面”,代表你的“形象”,千万用心做好、做细、做规范。一份好的应聘材料,类似你的档案、你的考察材料,至少应该包括你的个人求职短文、学习简历、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推荐信、成绩单、资格证书、实习和社会实践证明、通联方式等,如果还有过硬的作品或成果,也请一并附上,便于招聘单位对你有个基本的了解,通过第一个筛选环节。以免不等把你的材料仔细看完,就坏了人家的胃口,被扔进字纸篓。我有时就是这么干的。一个连自己的应聘材料都做不好的人,还能干好工作?
二、自撰材料一定要文通字顺。
前天在北大教授孔庆东的博客上看到他转述的北大教授张颐武教育自己弟子的一句话:“能写一手文通字顺的好文章,就是你一辈子的饭碗”。此言绝对不虚,更不是有意降低标准。这些年我至少看过上千份应聘材料,发现一个现象:材料中的各类证书复印件,一般没有大的问题,自撰材料部分就很难说了,层次不清、逻辑混乱、病句不断等现象时有出现,约占收到应聘材料总数的三分之一。是否文通字顺,是审查你的文字基本功的重要方面,也是考查你综合学养的主要方面,尤其是你还没有进入面试环节的时候。
三、关键文字绝对不能出错。
有些应聘材料做得算是很漂亮,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可是仔细审读,发现竟然连自己学校、专业的名称、个人的联系地址、电子信箱乃至手机号码都有错误、遗漏,这些材料及其材料主人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曾经有位著名艺术学院美术专业的女孩寄来自己几乎美轮美奂的材料,应聘我们的美编岗位。初看好像专业基本功蛮扎实的,材料所附的习作水平也尚可,本想通知她来面试,等再审材料才发现,她的手机号码只有10位数,毕业学校也成了“XX艺术学苑”,我们也只能“忍痛割爱”了。因为担心由她设计的广告出现类似问题的话,发布出去是收不回来广告费的。
四、彰显毕业学校的实力。
这些年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纷纷升级为“大学”,并且在学校名称上大做文章,以致非业内人士已经很难根据学校名称和传统认知来判断学校的学术实力和毕业生质量。除非你是北大、清华、南大等“老牌名校”出来的,最好在应聘材料或者面试等环节,显示一下你毕业高校的“身份”,新改名高校的毕业生尤其如此。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985”、“21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是88%,一般本科院校是59%,高职和专科院校只有43%。江苏苏南有所学术水准不低的“XX大学”,本来实力尚好,位列“211工程”高校名单,但好像羞于自我宣传,社会认知度不高。而另一所苏中高校,本来是七、八所本科、专科乃至中专学校合并起来的,但是人家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是“211”,两个学校的招生分数和就业率就是不一样。
五、强调所学专业的水准。
任何一所高校,总是有一个或者几个所谓“看家的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一般会受到社会各界青睐。但前几年“并校”成风,办学规模是搞大了,却丧失了近百年至少数十年积累起来的专业声誉和社会知名度。尤其是专业学院纷纷改称“大学”,更让社会人士莫名其妙。有位“XX工业大学”的教授就曾经向我抱怨,说他教出来的“建筑工程预决算”专业的学生质量很高,但就是就业不行,有位得意门生应聘一个很小的新设立的专业机构,人家看到材料就不屑地拒绝,说你学化工的到我们建筑事务所来干什么?害得教授亲自上门解释:我们“化工学院”合并了一所“建筑工程学院”,才改名为工业大学的,这才勉强解决了这个学生的问题。还有一所“气象学院”,本来堪称中国气象学的“大本营”,但自从改称“信息工程大学”之后,日子反而不如以前好过了,“王牌”气象专业的学生叫苦不迭。
六、尽量为拟应聘单位“量身定做”自荐材料。
限于当前就业的困难局面,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采取“广泛撒网”的办法投材料,但你投出去的这种“标准通用文本”未必有效,反之,如能做到“定向爆破”,说不定可以事半功倍。一是你自荐短文的抬头,最好加上拟应聘单位的名称,如知道该单位负责人或人事主管的名字,加在抬头位置,可能效果更好,人家至少会认为你有诚意,事前了解单位情况,将来忠诚度会比较高。做到这点很简单,你的材料做成活页,用透明塑料文件夹装订,随时更换其中的自荐短文就可以了。二是学校或班主任的鉴定或推荐材料最好和你的基本情况吻合,尤其是要与你后面材料中的各个“亮点”联系起来,而不是随便换成张三李四名字也沾边的“公式化”鉴定。这样会留下你的老师特别重视你,你真的很有才能的印象。做到这点也简单,材料合成后你自己给自己弄份“鉴定”或推荐信,然后请学校盖章或有关老师签名就可以了。如果你还用心一点,这些“鉴定”、推荐信尽量多用原件,少用复印件,效果更好。找老师签10个、20个的名字,也不是太困难吧?
七、实事求是介绍自己。
应聘材料最好“有一说一”,不过做到这点有点难,绝大部分学生总想把自己打扮成开屏的孔雀,强项罗列一大堆,弱项一个也没有,这样效果可能适得其反。除了按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定律,给人“疑似造假”之外,须知用人单位有时候是按图索骥的,你认定的个人“优劣势”,说不定到了人家眼里可能转换为“劣优势”。这就像“谈恋爱”,环肥燕瘦,各有所爱,对得上号才行。我就知道某中央大报的记者站招聘档案管理人员,某知名高校对口专业的毕业生一下子来了十多个,最后是一名专业成绩并不拔尖但网络管理水平突出的学生入选,因为档案管理手段早就电脑化了,人家需要的就是他这个有“弱项”的人才。
八、应聘材料不能“一投了之”。
也许和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被人“照顾”有关,不少大学生投出材料就以为万事大吉,坐等招聘单位的联系电话,少有主动联系、争取沟通的主动性。你要知道,用人单位招你来是来“干活”的,更何况那些老板们都是“资本家”,尽管大部分还没到“万恶”的程度,但绝对不会是你的“父亲母亲”,没有主动“照顾”的习惯、义务,该积极联系、主动沟通的是你。上门拜访不太方便,电话联系也可能也有所打扰,比较合适的办法是使用电子邮件或者发手机短信,把“主动”回复的便利留给人家,这样虽然你也许“被动”,但还算“得体”。
以上是为“八项注意”。还有两句说明:一是别嫌我啰嗦,更别拒绝这些“蝇头小事”,你只要试试,就会发现效果不一样。二是我们的“大学”实在是大,所以都关注“大事”,专业配“导师”,政治配“辅导员”,鲜有安排“就业指导”人员的,没有办法,只有请早就不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稍微委屈一下自己,自力更生,或者请家长们代劳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