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懂江苏高考方案,可拿博士文凭”
江苏是教育大省,江苏高考是全省的大事!别的不说,但就其涉及家庭、人数和对人们的影响而言,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好像还没有哪件大事超过的一年一度的高考,堪称最大的“民生工程”!但2008年开始实施的高考新方案,却几乎“无人能懂”,引发广泛疑虑和不满,有关部门主政者和民众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今年高考期间,有位教授级的管理学学者戏称:“真正研究明白江苏这个高考新方案,估计可以拿到博士学位”。此言绝非玩笑话。请看江苏高考新方案的复杂程度及其引发的诸多问题吧。
江苏是全国的“高考改革试验区”,但短短十年内竟然出台了五套方案,这些方案名词术语一大堆,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众所周知,高考作为高校招生的选拔性考试,需要相当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十年内接连出台五套方案,方案之间互不衔接,已经让人难以适应,而新方案一套比一套复杂,更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2008年方案,就有“统考科目”(语数外三门)、“学业测试科目”(又分选测(四门)和必测(两门)两部分),录取中又有“投档分”、“特征分”和每个高校自己的“录取分”之分。而在统考科目中,选文、选理有不同的加试内容;“学业水平测试”中,又分A+、A、B+、B、C、D六个等级,此外还外加一个“综合素质评价”。面对如此复杂的方案,考生高考结束也未必弄清楚了,家长从高一到高三一直悬着心,因为实在不够清楚明了。本人就是一名高中学生的家长,提前两年开始认真学习这套方案,看了文件、方案原文,研究了专门的说明书,参加不同层次的说明会,至今还是不甚明了。复杂到如此地步,焉能不引发混乱?岂能不造成疑惑?
首先是广大考生和家长弄不明白,引发社会焦虑和骚动。
江苏每年大约50万名高中生参加高考。按照这个数字估算,一个考生后面至少有三个家庭:自己、祖父母、外祖父母,保守估算,实际要涉及150万个家庭;一个学生有父母、祖父母,还有伯父、叔父、姨父、姑夫等等直系、旁系亲属,即是不考虑其他的亲朋好友,一个考生后面大约有15个人牵肠挂肚,范围也不算太大吧?如此每年就有800万人参与其中。800万人已经超过江苏7400万总人口的10%了。一个方案搅动全省150万个家庭、大约10%人口的神经,而这个方案有几乎“无人能懂”,其复杂就可想而知了。这个方案的“学术含量”实在太高了点吧?莫非教育厅真的想让每年的高考成为全省的“第一要务”,进而搅动全体江苏人的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
其次是学校操作跟不上变化,疲于应对,乱了章法。
据主政者出台这个方案的思路,是为了强化“素质教育”的,本意是让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但是高考是中学教育的“指挥棒”,没有哪个中学的校长胆敢按照这个方案去搞什么“素质教育”。高考升学率决定学校的名声、地位、招生人数、资金状况,也决定了校长本人的“乌纱帽”,让校长不围着高考方案转是不可能的。随着今年高考录取的结果出来,2009和2010届学生的选择出现始料不及的变化。比如南京几所名校的分班,文理比例按照高校招生的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一般是理2文1,现在变成了一比一,再加上文科班和理科班中的学业水平测试选科各不相同,学校教学安排被彻底打乱。一是学生纷纷要求“转科”,但学业水平测试在高二年级已经进行,学校难以变更,导致诸多学校和学生、家长出现矛盾。二是安排考试试卷也出现问题,一个年级的一次考试,有时候需要安排五套甚至更多套试卷,学校对学生成绩的掌握和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无法统一。三者,最明显的还是师资苦乐不均,“热门课程”的师资短缺,“冷门课程”的师资过剩,而教师又不是农民工,可以随时从劳务市场招聘,只好因陋就简,甚至将实验课老师派到了一般教学课堂上。但摄于主观部门的“威权”,好像没有哪个校长敢于表达不同意见。
第三是高校尤其是省外高校录取难度加大,无法选择理想的学生。
江苏出台的方案不但与外省不统一,也一直处于“先行”状态,省内高校还算勉强跟得上,省外高校的录取劳动量可就大了。据说2008年有关部门专门开班给省外招生老师讲了三天,大家才算基本明白了新方案的要点。但录取难度加大,想招的未必招得进,不想招的也没办法退。比如2008年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南师大附中学生王晗,按照“投档分”和“录取分”本可以进入北京大学,但就是因为她的学业水平测试有个B+,北大驻江苏招生组长专门回学校说明情况,也没办法录取,还是南京大学爱才心切,动用“选择性指标”破格录取了她。江苏全省理科状元祁明怡也达不到清华大学按照这个方案拟定的录取标准,还是走自主招生的通道才进了她理想的清华大学。尽管省教育厅不得不在录取中紧急修改录取办法,教育部紧急安排增加5000个招生指标,全省还是有6万多高分低等级的学生被挡在理想高校之外,被迫选择复读。
最后,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方案制订者自己也未必说得明白,解释不清楚。不但在首次操作中手忙脚乱,也回答不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咨询,更没有公开披露等级划分的具体数据。
综上所述,就这个方案的复杂程度之深、涉及范围之广和耗费的社会资源之巨而言,若有人真正研究透彻了,还不能拿个博士文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