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看好周其凤长北大
北大又出新闻了。老校长许智宏唱着《隐形的翅膀》卸任,周其凤六十一岁生日前接任。两人工作交接没见报道,火炬传递蛮有象征性的。但是坦率地说,与眼下的舆论一律相反,我对周其凤接掌北大并不看好。
为什么我不看好周其凤长北大?很简单,原因有三:
一是周校长的年龄。看看新老校长的简历,许智宏1942年10月生,也就是说在是在满66周岁时退休的。周其凤1947年11月生,按例他应在2013年卸任。也就是说周其凤在北大校长任上可能只有5年时间。如果按照目前北大校长的行政级别和国家关于这个层级官员退休年龄的规定,也许还做不满5年。我并不怀疑周校长的学问、能力、魄力甚至“良心”(吉林大学对他们老校长的评价概念之一),但以北大中国高校之龙头地位以及北大目下情势之复杂(前些日子竟然连季羡林老先生都被绕进来了),他在任的时间只有5年。据有关资料,北大有作为的校长当中,蔡元培长北大近11年,蒋梦麟长北大近16年,许智宏长北大也有9年。而周校长只有5年的任期,5年之内留给一位北大校长的作为空间到底有多大?熟悉中国高校尤其是熟悉北大运作效率的有识之士,对此自然心中有数。
二是周校长的专业和学术背景。周其凤六十年代中入学、七十年代初毕业于北大化学系,八十年代初在美国麻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九十年代末当选中科院院士,在高分子合成和液晶高分子领域卓有成就。我并不怀疑周校长执掌一所国内拔尖理工类高校的能力,但是人们心中的北大永远是中国文科高校的牛耳,其在世界高校中的声誉恐怕也得益于她的文科建树。百年北大一直也是中国思想演进和社会变革的策源地和发动机。在北大“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今天,“谁放下这面旗帜,谁就是北大的千古罪人”。而在笔者看来,今天的北大真正进入世界一流高校的行列,真正在中华民族新世纪复兴大业中再次“铁肩担道义”,恐怕还是主要依靠在文科方面的不懈努力和真正的学术建树。无论是北大还是关心北大的国人,应该有理由期待一位有着文科类背景和学术成就的学者出任北大在新世纪的校长。北大在文科领域也并不缺乏大师级的人物。
其三是周校长的履历。周校长无疑有资格称自己是“老北大人”,在北大就学、从教和担任院系领导职务多年。在离开北大中层岗位后,曾在教育部担任中层官员4年,此后才赴任部属吉林大学校长。近年来,教育部派出中层官员出任部属大学校长,似乎几成惯例,看看国内众多著名部属大学的校长,曾在教育部任职成了个人履历中的“亮点”。对此高校届和关心高校的社会人士认知并不统一,于是才有“教授家中坐,校长天上来”的说法。
在现行体制尤其是高校管理体制下,曾在教育部任职是对高校校长和国家教育行政主管当局的沟通协调有帮助,本不应有所非议。但是我们只有一个北大,我们有理由对北大厚望甚殷。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笔者才说对周其凤长北大不太看好,实际是对教育部的此次遴选不太看好。所谓不太看好,也就是希望中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能就此事引发一些思考而已。
最后,为避免误解声明两点:一是本人迄今除了参观过北大校园一次、从读大学开始就崇拜北大诸多大师的学术外,与北大再无其他渊源,更无其他纠葛。二是对周校长不仅绝无个人成见,反而充满敬意和祝福,尤其是感叹他就任时压力很大、希望得到北大人认可的感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