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艰难困苦成就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作品(下)朱永嘉

(2021-12-05 22:41:08)

与三吏相对应的是三别,即《新婚别》《垂老别》与《无家别》,三别是从普通百姓的视角来叙述当时民众的苦难生活,语言更加通俗易懂。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杜甫在《新婚别》描写了一位新婚少妇面对丈夫被迫去赴兵役的复杂心态。全诗分三个层次,层层递进。诗文开头叙述女主人公前一天晚上刚刚新婚,第二天早晨丈夫便要出征到前线服役,等于把她弃置路旁。二人同房,床铺尚未暖热,丈夫就要出征,未免太匆忙了。这几句主要是诉说女主人公不幸的命运。

诗文接着讲丈夫到河阳去守边,虽然服役的地点并不太远,但自己在家中的身份还没有明确,何以拜见公婆呢?想起当年父母抚养自己长大,只是把自己藏在家里。待女儿出嫁,也可以管管家务。如今夫君前往死地服役,心中极其沉痛悲伤。从心里发誓愿意随君一起从军,但形势并不允许如此,因为女人到了军中,会引起各种问题,影响军队的士气。回过头来她劝慰丈夫,只能埋怨自己出身于贫穷之家,用了很久时间才置备好嫁衣。如今在夫君面前脱下新婚的衣裳,洗去脸上的红妆,仰望天上飞翔的鸟儿,无论大小都成双作对,然而人间的生活为何那么错迕。尽管如此,我会永远等待夫君的归来。这是新婚少妇对丈夫即将出征时内心的真诚告白,衬托出普通民众在战乱时期的悲惨遭遇。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此诗描写老人被征入伍,与妻子告别时的情景。二人都清楚此去是死别,再没有相见的机会了。子孙全都已经牺牲在战场,现在轮到老人到前线了。他丢弃拐杖出门,同时被征发的人为他的遭遇感到辛酸,感叹老人的命太苦了。庆幸的是牙齿还没有脱落,只是身体已经非常衰弱了。既然穿上军服,便长揖辞别上官。他的妻子哭着躺在路边,已经是年末寒冬时节,可怜衣服还很单薄。知道这次分别是最后一次见面,怎么不怜惜妻子的饥寒。这次离去再不能归来,还听到妻子劝说努力加餐。这是夫妻双方面临生离死别时的相互安慰。这次出征的地点在河阳,土门关的防线还是很兼顾的,敌人想在杏园这个地方通过没有那么容易。与上次邺城的溃败有所不同,此去纵然一死,还早得很呢。这是老人振作精神宽慰妻子的话语。人生难免悲欢离合,无论盛衰都是如此。如今回忆少壮时的日子,忍不住大声长叹,到处都在征兵入伍准备作战,各地烽火烧遍,战争造成大量集尸埋在地里,使草木变得腥膻,死者流的血使得河流和平原都变成了红色。现在哪里还有平安欢乐的地方,面对征召我们怎敢徘徊不前呢?老人离开自己所居的茅屋,心中的悲伤如同天崩地裂肝肠寸断。当时青壮年士兵伤亡太多,连老人也被迫入伍到前线作战,战争之残酷、普通百姓命运之悲惨可见一斑。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诗中的主人公在天宝以后回到家乡,看到自己的家乡已经面目全非,一片荒凉的景象。抚今忆昔,天宝以前家乡有百余家人家,安史之乱以后人们各奔东西,园庐荒芜,杂草丛生。活着的人没有一点消息,死去的都变成了尘土。自己因为打了败仗,回到家乡寻找归宿。家乡到处是一片空巷,日色无光,给人萧条衰败的凄惨景象。只看到狐与狸发怒般竖起毛对我啼叫,四邻看不到任何故人,活着的只有一二个年老的寡妇。我像宿鸟仍然依恋着过去的枯枝,暂且在这穷苦的故乡栖息。到了春天我开始春耕,晚上还忙着给农田灌溉。县吏得知我回到家乡,又要我操练军中的旗鼓。虽然在本地服役,看了一下家中实在没有可以携带的东西,到近的地方孤身一人,远的地方会迷失路途,家乡已经完全荒芜,再次行役已经无所谓远近。自己最痛心的是长年生病的母亲已经死去五年,却没有好好的埋葬。母亲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受了一辈子的辛酸。如我这样再次被征发,没有家乡可以告别,让人何以为生啊!杜甫这首诗描写的是百姓生活最凄凉的场景,老人出征时连告别的人都没有,可以说是最令人感到痛心和悲哀的事情。

三吏与三别是杜甫最著名的代表作,三吏是从吏的视角反映百姓生活的苦难,三别是从百姓的切身感受叙述当时民众的悲惨遭遇。杜甫在诗中全都是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倾诉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完全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当然,杜甫好的作品不限于此,他还有一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表达了他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忧虑,对统治者穷奢极侈加以鞭挞。诗中称“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说明他站在人民一边,为他们的苦难生活感到焦虑。当时杜甫路过骊山,眼望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池豪华宴饮,他发出愤怒的呼声,“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到了玄宗那儿,便随意赏赐给宠爱之人,最终结果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深刻地揭露了大唐盛世的真实状况,朝堂上是李林甫与杨国忠这样的奸恶小人执政,他们的腐朽统治导致了安史之乱,唐王朝骤然由盛转衰。这是杜甫的切身感受,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为杜甫揭露社会现实矛盾最为著名的诗句。一个王朝的盛衰有其主客观的原因,作为唐王朝统治者的唐玄宗当然要负责,甚至可以说是咎由自取。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以悲剧告终,但真正遭受苦难的是当时的百姓。杜甫的现实主义作品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悲惨的社会生活造就了杜甫那些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他的作品告诉我们,任何时候的文学创作都不能忘了人民,统治者要牢牢记住历史上的教训,不能忘乎所以,要有忧患意识。对于老百姓来说,面对灾难不能逆来顺受,要敢于团结起来与灾难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当代要成为一名文学家,或者是思想家、历史学家,应当有杜甫青年时代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要深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敢于蔑视权威,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状况和他们的需求,才能真正成为时代和人民需要的文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