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月3日早晨与一位八十六岁老太太的谈话和感想  朱永嘉

(2012-09-09 11:07:53)
标签:

杂谈

早晨出门买菜时,在宿舍门口遇见以前和我老伴一起唱歌的老朋友,她今年八十六岁。我好久没见她了,双方打了招呼,她走过马路,两人在电线杆下闲聊起来。我问她,好久不见你了,你在哪儿?她说在养老院,去了三个半月。我问她一个月要多少钱,她说三千六,我一盘算并不低啊!我一个月养老金才两千多一点。我问她在养老院可好啊?她说:住得很好,食品价格涨得那么快,伙食费是定额的,员工的开支,所以吃得不好,蔬菜一点点,豆腐都酸了,那儿的东西吃不下嘴,CPI的指数,与老人的生活感受不相应,现在鸡蛋的价格已经涨到8元一斤,菜场上蔬菜价格已经翻了一番。职工那一点养老金,在生活上紧张得很。还有在养老院那个环境,都是奄奄一息的老人,所以心情感到非常压抑。我问:为什么?她说:“见到的都是有病的老人,医院就在边上,但老人需要亲人的心理安慰。她在那里照顾那些有病的老人,他们瘫了,或半瘫了。我去帮她抚摸脸庞,她两眼直掉泪,我也掉泪了。她想她的儿子,她儿子一月半月来看她一次,一会儿就走了,缺少亲人的温暖和关怀。老人在情感上不能与家人,与青年、小孩完全隔绝,不能忘怀于原来的邻里关系。

她听护工们也抱怨,一个人怎么可能照顾那么多老人。她的老人决不送养老院来。她在那儿就倾听他们的诉苦,儿女不孝顺。有一个老人,有五个子女,谁也不愿照料她,一下子便把她送到养老院来了,让她在这儿等死,这样不死不活的等死,是什么滋味啊!有的讲孩子把她送到养老院,就把房子出租了,从此她有家也回不得。养老院的硬件很光洁,但老人更需要心灵上的慰藉,而有些慰藉只能亲人来做。现在社会上许多人只知道物质上的安排,不知道人还有精神上的需要。她说我们宿舍小区有一个老人活动室,装修二年了,她指着那栋装修好的房子给我看一下,大门一直锁着,没有老人能进去活动。问居委会为什么不开放,回答说没有经费和管理人员。有一天晚上那儿有一帮子人打牌,大吵大闹,人走了没人关灯,电费便花了二百多。为什么制止不住,因为居委会的干部也参预其中,这儿成了他们的俱乐部,老人的活动被剥夺了。老人在家庭和社会都是弱势群体,受气也不敢吭声啊!社区养老只是印在报上,还不是生活中真正实实存在的状态。

话题又回到养老院,她说这个养老院是集团公司用来对外展览政绩和人文关怀的场所,集团公司的头头还是劳动模范呢!但是他们要的只是物质生活,或者是硬件看上去光洁漂亮就行了,是展示他们政绩的工具。至于精神上,老人心理上缺什么,服务的软件怎样,他们就不管了。唱歌、做操什么活动都组织不起来,怕出事,家属来吵闹,有一些意外很难避免。老人们在养老院心灵上的苦难可以写一本书,她写了不少,有人帮她打印。我说给我看看吧,她说不行,集团老总会生气的,这是他对外的招牌,他还是劳动模范呢!我怎么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尽管他们都是我在集团公司时的小字辈,但我现在怎敢讲真话而得罪他们呢?说真的,我们老人是在养老院过着受气的生活。老人再穿小鞋,这日子可怎么过啊!还不是找死嘛!当然,管养老院的人也有他们的难处,也有不少苦水想吐呀!

她的一席话使我想起如何在社会上真正形成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今天你如何对待老人,也是将来人们如何对待你的问题。多给老人一点心理的慰藉,不仅是造福现在的老人,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问题。她说现在她两难,那边养老院的老人想她,这里邻里希望她回来。看了那边老人的遭际,有一种恐惧,生怕将来有一天,自己会像她们一样。我自己也八十二了,老人晚年的境况真是可怜又可悲啊!无论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根本的是让老人有一个安康愉快的晚年,别惹老人每天都在气恼中熬苦日子。没多久,我们将进入老龄化的社会,这可是我们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国情与西方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我们总体上是未富先老,更苦的是农村失去劳动力的老人,那么一点可怜的养老金,名义上城乡养老保障的全覆盖,与实际上老人生活保障是二回事,不能以前者来掩盖后者客观上存在的实际困难,何况有的人连那一点点可怜的钱还拿不到手啊!这样的境况能帮他们渡过又病又老的晚年吗?怎样让老人们在生前欢欢乐乐每一天,不是死后出丧时的大排场。这在农村还有一个移风易俗的问题。

谈话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然后一起去买菜了,她很羡慕我还能独立自主的生活。GDP的指标,只能体现物质文化的水平,幸福主要的层面是精神上的感受。精神文明的建设,与整个社会的风尚和人际关系相关,与社会的舆论有关。总之,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古人有时不喜欢讲“钱”,如果处处斤斤计较钱的多少,这个人在别人心目中有点俗气了,所以有人把钱叫做“阿堵”,有他们的道理。只讲财富的多少,不讲精神的境界,那是一种庸人的生活,是一种鄙俗下流的生活。于光远那个“一切向钱看”作孽啊!该好好批判人们身上沾染的铜臭气。为人应做一个情操高尚的人,高尚在那里?高尚在先人后己,不是先己后人,不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者,这就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始点,也是它的底线。中国有一句老话,“衣食足而知礼义”,现在大多数人衣食不能说足,但基本的生存条件是有了,应该多讲一点礼义和情操了,孟子在战国时便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推已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对老人、妇女、儿童的态度就是为人有没有礼义,情操和文化的标志吧,别二个眼睛都拿西方的观念作标尺,中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做一个中国人,不懂得中的历史,没有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怎么还能算一个中国人,做洋奴能有光彩吗?这个问题值得好好思考。这些年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优良的思想内容缺少宣传,我们思想工作软弱无力的根子,恐怕也在这一点上,有一些人数典忘祖了。文化强国只能立足于自身啊,首先是增强自身的文化素质,这不是靠对外宣传,外人如何看我们,不在于宣传,而在于我们自己做得怎么样,外人那种另眼对待我们何必介意呢?各走各的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