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微妙 朱永嘉
(2012-06-26 11:47:53)
标签:
杂谈 |
我想在这里讲一点小学生应有的语文,有那么一个海外人物,他在一家广播公司访谈时,谈到中国的局势“非常微妙”,居然有一位著名人士,跟着这位海外人士就在非常微妙之后,再加上“非常”,可见此微妙非同寻常,于是便瞎说八道地说起微妙来。“微妙”顿成为流行词了,我感到他们都有些数典忘祖,不懂微妙二字的出处,把它用反了。其实找一下“微妙”二字的原始出典,还能恰得微妙之玄通。微妙二字,最早出于《老子》第十五章,其云: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元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陈柱注云:
“士字当从俞樾说,据宋河上本作“上”,此形容古时得道之君,其为天下,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也。”
“强为之容以下七句,皆形其为天下态度:若冬涉川者,不敢妄进,所以为常天下先也;若畏四邻者,守柔弱,所以保刚强也;若客者,自卑下,所以保高也;若冰之释者,自损蔽,所以保坚实也;若朴者,自亏缺,所以保其盛全也;若谷者,不敢盛盈,所以保其贤也;若浊者,处浊辱,所以保其新鲜也。”
“若之为言,有似是而非之意,其曰若浊,则原非浊而为新鲜,曰若朴,则原非朴而为盛全,其意甚明,然则若浊若朴云者,谓不以新鲜盛全矜人,虽新鲜而若浊,虽盛全而若朴耳。……不过居新鲜盛全之地,而以若浊若朴之态度,……所以内刚强而外柔弱也。”
“安,定也。生,进也。”
“故以谓晦者固宜使之明,浊者宜使之清,安者固宜使之生,然而理之静之动之之道,当详慎而徐为之也。孰能者,言其难能也。”
故所谓微妙者,老子言其微者,尽管你还不知不觉,然而一切都在变动之中。妙者,这一切微小的变化,都是曲曲折折地在前进的过程之中。亦即真正能做到安以久,动之徐生也。奉劝这位人士,不要仗着老子不算太好的名声,可以不负责任地随意乱语,更不要望文生义,跟着洋人屁股后面做应声虫,自贬人格和国格。以上的解释见于一九二八年商务印书馆的学生国学丛书,希望他们能以小学生的态度,认真读一点书,再来论何谓“微妙”二字的真义,别再乱用词语,以讹传讹地故弄玄虚,以免露了对中国文化无知之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