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个人的车厢”说起 刘景清
(2010-11-23 15:28:28)
标签:
杂谈 |
前苏联有一部电影叫《一个人的车站》,那是艺术创作;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出现了“一个人的车厢”。指的是11月2日G7312次沪杭高铁列车。
建设高铁、发展高铁,是国家铁路建设战略。因其速度快,省时间,又安全,好处多多。当然,建设成本也相应提高,票价不菲也在意料之中。
今年有沪宁、沪杭高铁相继通车。一开始,“尝鲜”者众多,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那种“贴着地面飞”的感觉,着实让人过了把瘾。然而过不了几天,就发生“一个人的车厢”的状况。沪宁高铁略好,只报道过“几个人”的车厢。不管有关方面怎样解释,高铁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受人欢迎,并没有成为人们旅行的最佳选择。
这里我要说一说我与高铁“擦肩而过”的一次经历。10月下旬,我们几位老同学相约去无锡参加母校的校庆活动,为了赶时间,决定坐高铁。谁知去虹桥车站一“考察”,大家傻了眼。8时30分前到达无锡的只有2次车:1次开车时间比地铁2号线头班车还早,赶不上;另1次勉强可以赶上,但中间不能出什么差错,还得紧赶慢跑,也不适合我们老年人。于是只好打退堂鼓。这次经历加上“一个人的车厢”,使我对高铁更加有话要说。
从普通列车到动车,再到高铁,速度在不断提升。过去回一趟老家,要坐半天火车,现在不用1小时就到了,比过去上班还方便。这确实好。但是,速度快与车票贵,是成正比的。目前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是绝对赶不上票价的提高程度的。经常来往于铁道线上的,除了那些拎着皮包、电脑的公务人员外,更多的恐怕是拎着蛇皮袋的打工者。对于后者来说,决定他们坐什么样的列车的,不是速度、舒适度,而是钱袋有多鼓。坐什么车省钱就坐什么车。高铁通车以后,不是很多旅客转向坐长途汽车去了吗?这就难免会出现“一个人的车厢”的尴尬场面。这是我们中国的特殊“国情”,决策者不能不察。
列车的不断提速,目的不是为了从老百姓口袋里掏更多的钱,而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服务的好坏,首先要看是否尊重服务对象的选择权。旅客出行,坐什么车,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选择。愿意“潇洒走一回”的,坐高铁、动车;愿意一路看风景的,坐慢车;愿意走走停停的,坐小站车。现在可好,慢车取消了,小站都不停了,逼着大家多掏钱,都去坐动车、高铁,在“铁老大”的垄断下,人们只有一种选择。这是为人民服务吗?
过去的上海火车站,虽然拥挤,但十分方便,半夜上车也不用发愁,通宵车四通八达。这是几十年经营的结果。现在倒好,把高铁和大多数动车的始发站,都放在偏远的虹桥车站。走进车站,就像走进迷宫;我上上下下兜了一圈,也没有发现公交车站、出租车站在哪儿。出门就得“提心吊胆”,何来“旅途愉快”!有网友说,高铁的车站都离市区很远,坐高铁省下的时间,恐怕还抵不上从车站进市区所花的时间。说的在理。这也是始料所未及的。
高铁是新事物,前途无量。目前出现“一个人的车厢”这样的窘境,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问题在于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一个人的车厢”的症结所在,采取切实的措施,使高铁的发展走上为人民服务的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