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前期媒体消息,德州计划投资11.6亿修建一条由德州火车站经东风路到德州高铁站的智轨。计划六月底开工建设,年底投入运营。目的就是缓解东西向交通压力满足群众出行需要。但是耗资十几亿,真的能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么?
智轨,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车载各类传感器识别路面虚拟轨道线路,将运行信息传送至列车“大脑”(中央控制单元),根据“大脑”的指令,在保证列车实现牵引、制动、转向等正常动作的同时,能够精准控制列车行驶在既定“虚拟轨迹”上,实现智能运行。智轨和有轨电车、BRT一样,是需要路权的,既然存在路权问题,几乎不可能解决拥堵的本质。智轨车辆长达30多米,宽超过2米6,远远超过道路车辆的法规标准,在路面上就是一个庞然大物,为了他实现它所标称的大运量,准时性,必须有 各种各样的保证措施,如加宽的专用道路,信号优先等。作为连接德州新老城区的东风路,还要给智轨单独让路?此外,智轨无法达到标称运力,以3倍的公交车长度,可能运力也就能达到18米铰接公交的水平。对于东风路上的公交客运量我没有具体的数据,但106路、109路公交载客过低的情况应该是存在的。既然如此,在东风路上采用18米长的大站公交为何不可?
另外东风路上商业企业多,人流较多,有迫切需要的是开车的上班族,他们是期待更快的在老城区和新城区之间穿行,智轨根本满足不了,高铁站可不是他们的出行的唯一目的地。另外,东风路上的交叉路口过多、人车混行也是一大诟病。
目前来看解决拥堵最好的方式无非就是地铁和高架。地铁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优势很明显,高架更不用说,地铁一般城市达不到修建审批的标准,但高架已在很多中小城市建设,取得效果不错。当然,修建一公里的高架桥至少花费一个多亿,还不包括安置费等其他费用。
也许智轨听起来高大上,但目前在国内试点城市仍比较少。不过再高大上的事物也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也许开始感觉提升了形象,后期也不尽然。如果从汽车站到高铁站贯通一条高架,跨越东风路上的拥堵路口,既可以增加机动车道,而且也大大提升城市的形象。高架也不是没有缺点,但他能够在国内普遍使用说明优势是很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