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新关,俗称大关,又名钞关、北关、户关、户部分司、北新钞关,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南京杭运河、西塘河、余杭塘河三水交汇之处,最初设置在北新桥之上据桥为关,后建关署于桥东北方,北新桥也因此名大关桥,亦名永安桥、喻陈桥、中兴永安桥,今桥为1995年迁址重建,为大关路跨京杭运河桥梁,仍以大关为名。北新关旧时为运河七大钞关之一,今仅存遗址于运河边青莎公园内。 北新关据桥作关,关桥最早修筑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在杭州武林门北十余里,原名永安桥,为当时杭州城北北关镇最大的桥梁。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桥梁破损严重,已然化作危桥,镇上长者陈德诚会同同辈的余庆施、宗宥以及寺僧梵海募资修筑新桥,最终新桥于绍兴八年(1138年)初春动工,由陈德诚亲自督工,并在年内完工,改名为中兴永安桥。中兴永安桥在南宋《淳祐临安志》中即已称作北新桥,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清代,清代又称此桥为喻陈桥、大关桥。1955年,政府在原北新桥的基础上重新建造桥梁,为单孔圆洞式。1995年,北新旧桥又被拆除,在原桥址南约300米修筑了今天的大关桥。 北新关名字或与北新桥有关,清雍正《浙江通志》即称关以桥名。同时,北新关一直有“北关”的俗称,然而杭州的“北关”存在指代不清的问题:杭州城墙北门武林门故称北关门;《淳祐临安志》则以吴越国时期杭州罗城北城门故址为北关门,在今天武林门北米市桥一带,宋代政府在此地设有北关税监,和今日北新关无关;雍正《西湖志》则将武林门以北运河一带称作北关;雍正《北新关志》只解释北新关“为其地去城北十余里,故名云”;明嘉靖《杭州府志》则称,北新关在明初非固定行政单位,直到景泰元年(1450年)当时的户部主事在此建立钞关,俗称北关,但在成化年间北新关一度罢置,复设后俗名改称北新关。虽然别称很多,但北新关自身则一直多用北新关名,官署题名俱为“北新关”,明嘉靖六年(1527年)始编《北新关志》亦以“北新关”名。虽然对于杭州本地而言,北关地名存在混淆的问题,但外地来到杭州均以北新关为北关。另外,北新关作为钞关,还有户关、户部分司、北新钞关等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