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维湖争端:马拉维和坦桑尼亚

标签:
非洲各国领土争端马拉维湖争端非洲岛屿争端 |
分类: Military.Jottings.Recall |
马拉威湖(Lake Malawi),亦称尼亚萨湖(Lake Nyasa),非洲南部大湖,位于东非大裂谷的最南端。长560千米- 580千米,最宽处约75千米,水域面积29600平方千米。 东与莫桑比克,西部及南部与马拉维,北部及东北部与坦桑尼亚接壤。最大流入河为鲁胡胡河,流出河为希雷河,该河是赞比西河的大支流。
马拉维将该湖称作“马拉维湖”,但是其他接壤国家,例如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则称其为“尼萨亚湖”(Nyasa (ziwa))。大卫·利文斯通曾将其昵称为“星之湖”(The Lake of Stars),原因是其上的渔船灯火好似天上繁星。该湖也称“风暴湖”,因为湖上经常突发狂风。
1846年,葡萄牙商人科斯塔·卡多苏(Candido José da Costa Cardoso)成为第一个到访该湖的欧洲人。大卫·利文斯通抵达于1859年,并将之命名为尼亚萨湖(Lake Nyasa)。湖周边的很多地区不久之后就被大英帝国作为了其尼亚萨兰殖民地的一部分。不过葡萄牙人占据了该湖的东岸,利科马岛则被英国的中非传教会作为了其传教站,因此与其附近的奇兹姆卢岛成为了飞地。
1914年8月16日,英国炮艇SS Gwendolen号船长罗德斯(Rhoades)听到一战爆发的消息,并得到军方指令摧毁该湖上唯一的德国炮艇赫尔曼·冯·魏斯曼号。他们发现这艘德国炮艇出现在德属东非的柳利附近,最终在1,800米(2,000码)的距离上用一发加农炮将之报废。这场小冲突被《泰晤士报》称为英国海军在一战中的第一场胜利。
1960年代,总统海斯廷斯·班达使马拉威成为了第一个与白人统治的南非建立了外交关系的非洲国家。因此遭致几乎其他所有非洲国家的反对,于是也加剧了马拉维和邻国之间的领土纠纷。
坦桑尼亚认为其边境应以湖中分。马拉维则宣称对整个湖面,包括坦桑尼亚沿岸拥有主权。两者都引用了1890年大英帝国与德国之间签订的赫里戈兰协约(Heligoland Treaty)作为证据,之后大英帝国夺取了德国殖民地坦噶尼喀,使得该湖所有水域归属于殖民地尼亚萨兰。在随后的殖民时代其司法辖区又被划分为两个。1954年英国和葡萄牙决定以湖中线为分界,其中靠近坦桑尼亚的奇兹姆卢岛和利科马岛属于英国。
1967年坦桑尼亚官方声明反对马拉维的划分方法,但没有做出实际举动。1990年代之后两国不时因此摩擦出一些火花,2012年,由于马拉维的探油行动,这一争端再次浮现于世人眼前,坦桑尼亚认为在争议解决之前马拉维应停止其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