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心灵有钙的爱:王爱玲儿童哲理诗赏析
(2022-06-14 08:25:58)
标签:
王爱玲儿童哲理诗 |
分类: 评论性文字 |
给予心灵有钙的爱
——王爱玲儿童哲理诗赏析
钟岩松
爱是真善美的化合物,也是儿童诗不变的母题。儿童诗正是通过爱的雨露滋润,实现对儿童人格心性的育化,——为懵懂的童心点燃引路的火把和希望的灯盏,为启程的初心注入信仰和勇气。但是,我们发现一个普遍现象:或许由于很多诗人习惯了以传统思维过度考虑儿童认知程度的缘故,诗歌内容素材或意象素材往往侧重于简单童话质地或浅层趣味质地的事物的片面选择,人为地混淆了与儿歌的文本边界,先天性导致了表现与表达的纤软化倾向,让蕴于或附着诗里的爱同样变得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甚至由此剥离了爱的育化功能,仅仅粘滞在对一些柔软概念词语的堆砌上。以过量奶油勾兑的爱,营养成分难免不均衡。儿童诗在儿童生命成长中的意义,就是型塑儿童茁壮健全的心灵人格。日新月异的时代社会不断提升催熟童心对世界事物认知的年龄速度;儿童诗要与时俱进,则需满足愈益早熟的童心对事物品质属性基本甄别的渴求,那就是呵护之下的理性导航。理性即是爱的钙物质。王爱玲这组儿童诗的显著特点就是,她用童性未泯的诗人心灵调整着诗歌眼睛看向世界的视角,不断寻找和发现隐匿在日常生活和素常事物中的盎然诗意和无尽诗性;她诗歌中温润弥散的爱,因为来自童心与现实生活对视、观照的研磨,所以充满认知指向明晰可靠的启迪智慧,清爽纯正,且沉实饱满。
“一场雨过后/蓝天晒出了她的彩虹二维码”(《彩虹是蓝天的二维码》):眼睛里的世界其实只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状态,心灵里的世界才是一个人能够实现灵魂相拥、情感相融的真实:明晦的色彩,变幻的冷暖,复杂的表情。而所谓世界的色彩、温度、表情等等,纯属个体感受在事物身上的影射与叠加——谁能否认这一切不是由看向它的心灵决定的?眼睛代表不了心灵;眼睛不过是心灵看世界的重要工具。达芬奇那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名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是存在与认识、存在与情感的哲学关系。我们挪用这句话的时候,不能忘记他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画家美学家的身份背景。把这句哲学的话与孟子“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带有浓厚玄学色彩的话作同语义解释,实为悖谬。正像这首诗里“蓝天晒出”的那道彩虹,“湖水”“小溪”“白云”“小朋友”等不过是映照她的形象,而具有美感的“彩虹发卡”“彩虹长袍”“彩虹袄”“一串串欢笑”则只能经心灵显影,才会斑斓丰富。
表达主体的换位不但可以有效消除儿童诗与儿童心理接受之间的隔膜,而且能够从儿童心灵对世界事物的探视中获得成人容易忽略的意想不到的发现。很多的儿童诗都是那种居高临下的生硬刻板的教条式警勉,或是填鸭式灌输,所以难以被儿童喜欢和接受。其实,因为儿童受语言表达能力所限,他们心理中的敏感常常被我们成人所忽略,他们潜意识生发的喜怒哀乐的暗示行为也往往会被我们成人误读。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只要留意就能发现,儿童对于平等的渴望同样强烈,这似乎是人与人之间能够实现被彼此认可或接受的生命本能。换言之,儿童诗只有被儿童(读、听等形式)接受,才能实现儿童诗的书写价值和意义。由此,诗人必须从儿童心理接受层面出发,确定艺术表达策略。诗人需要做精神心理的退化,回归童真,以童贞之心打量和扫描万物,才能找到满足与儿童心灵对话的方式或手段。譬如《小桥罢工》:“奶奶惹爷爷生气了/奶奶让我给他揉揉腰//爸爸惹妈妈生气了/爸爸托我送个小包包//外公惹外婆生气了/外公托我给她泡泡脚//今天/我这个小桥罢工了/我倒要看看你们/怎么得了”。王爱玲隐身诗外,精巧截取家庭生活场景中常见的却极具典型化的细节,通过惟妙惟肖的、稚气十足的儿童口吻来完成叙事。整首诗家庭生活气息很浓,透着和谐的幸福,和长辈们对后代的娇宠,以至于让“我”有了“离不开我”的自信满满的小骄傲。但是细读,我们会发现诗里其实隐含着诗人的反思:如何的呵护才能培养孩子们健康正常的自我认知?
王爱玲儿童诗中对贴近儿童生活的字词饶有情趣且极具个性的原创翻新与诗意解读,引人注目。像《彩虹是蓝天的二维码》《树的朋友圈》《飞》《冬》等。汉字的象形性和汉语丰富的表征性具有本源的诗义,为诗人的继发想象提供了基础参照,但不可否认,这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思维的开放与活跃。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诗人创作的此类诗歌,通常是附沿着字词原本语义轨道的惯性诠释或扩充。而在王爱玲笔下,字词呈现为旺盛生长状态,以《飞》为例:“想飞的时候/后背就发芽了/长出了两片小翅膀”。多么绝妙的“芽”!——应物象形。她别出心裁,在将字词原语义淡化为仅仅的概念暗示后,大胆解构,不断索引现实生活中那些与原语义高度同质化的事物或流行语进行精准焊接,使那些陈旧的字词老树蘖新枝,旧貌换新颜,如此,它们自然会衍生出更为丰茂的崭新意象,诗人也就极易从中捕获到合乎与满足儿童求新求变心理的贯通时代气息的诗意。尽管这些属于王爱玲诗歌的技艺特征,但是,它却能够引导她的奇思妙想在童话的天空划过一弧漂亮的彩虹之后,寻到精准的落点:“飞就是向着一个方向/坚持的模样”。
《暖冬》更像是王爱玲写作理念与写作方式的表露:“诗人的手只有伸向童年/才能接住一片完整的雪花”。我喜欢并认同:儿童的心灵世界确实是“一片完整的雪花”,美丽而通透,无暇而纯净,诗人只有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了解了他们心灵的渴求与需要,我们给予的爱才会充实饱满,才会阳光雨露一般抵达他们心灵,并呵护他们健康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