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人们习惯说,日子天天像过年该多幸福啊!过年之所以被认为是幸福的,因为不仅有好吃的,可以穿新衣服,更多的是有太多的节日文化内容。所以,小时候天天盼着过大年,但长大后对过年的期盼值开始逐年下渐。因为,日子天天像过年,想买的东西随时可以买到,再也不用采购、囤积年货。而过年的仪式只剩下吃一顿年夜饭,拜年改成了电话、短信、微信拜年,家族人团聚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不是国内行就是国外游,小P孩可能还会盼着就是拿压岁钱。那些节日道具、节日符号成为一种怀旧的内容。
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的年味更浓厚香醇,纯朴的过年风俗至今还保持着。马年春节,带着妞儿去朱家尖体验了一回乡村春节乐,弹火乱、煨年糕、拔蔬菜。
发现一把火钳,犹如发现新大陆,惊喜、好奇、开心融合在一起。

弹火乱,舟山话,也就是说在野外烧火,所用的材料全是野外就近取材。别小看这个小烧堆,别以为就是点点火,没什么难度,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事实却不像我们城里人所认为,对于挖坑,取材料,点燃、风向等等都有讲究。体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积累,有了首次的体验,妞儿对烤火囱为了初步的了解。
12345,5孩子排成一排,按个来体验挖坑的过程。为了公平,减少孩子们的期盼期,规定每人每次只能挖五次,完成了,再重新排队体验。排在后面的四个孩儿们牢牢盯着体验的同伴,还大声地数着,1-2-3-4-5,要是哪位同伴多体验一次,孩子的可爱之处就会在此充分体现,异口同声地说,“你超数了!”

终于轮到上手了,这活干得有模有样。

在孩子们抓紧时间挖坑时,大人们也忙碌着,分头在就近找干材,对能燃烧的杆材统统集中一处。待孩子们挖好了坑,大人们也准备好了足够烤火的材料。

无火咱点燃啊!妞儿快马加鞭送来打火机。

架子搭建完成,知道下面为什么要留个小坑吗?
下面是放年糕、番薯,只要能煨的都可放入,也就是舟山人常说的煨年糕、煨番薯。
烧起
点火也是个技术火,先得放易燃树杆,待引燃到差不多时再放能长时间燃烧的木材。

棒短费力,想使火儿烧得更旺,走近了怕烧到身,走远了棒儿不够长。而且,由于是首次体验,无经验的妞儿为自己选择了一个“好”位置,风将烟一吹,把妞儿的双眼烟得泪汪汪。

来跟长的

再选个好站处,有了亲身体验才有更好的总结和改进。

加风加风,你这小力也能使上劲!?

趁还未煨时,赶紧去田地里拔些蔬菜,将绿色食品带进城。这年头,带“本”字,无污染食品最受城里人青睐。一箱本鸡蛋可抵一箱铁皮风抖。

今天的计划全在这红筐里,不装满不停手。


大头菜,让我再次想起了年糕的另一种烧法--大头菜烤年糕。待大头菜烤煮到一半的时候,将切成小段的年糕放进里面,接下去就用文火烤。等完全烤好后,烤菜卤味也已经深入到年糕里,此时,只需要拿根筷子,把整小段的年糕戳起来往嘴里送,那咸咸甜甜鲜鲜的美味让人吃了还想吃。










小萝卜头

新鲜榨菜

大青菜

大丰收

出坑喽!焦黑焦黑!如果不知道煨年糕、煨番薯的过程,绝对不会去品尝。并且会好奇的问,这焦黑的东西可以吃吗?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煨年糕和煨地瓜的味道让人不能忘怀,也这里我们小时候最美味的零食之一。记得小时候,外婆在烧饭煮茶时,随手会扔几根年糕到柴灰堆里,待饭烧得差不多或茶烧开时,藏在柴灰堆里的年糕也煨熟了。用火钳扒开柴灰,钳出已成煨得墨墨黑的年糕,剥掉年糕表面那黑焦带金黄的部分,将年糕放在两只手掌之间不停地抖换、吹气,有点凉了,把年糕拗成两半,一缕一缕的香气就直往鼻子里钻,咬在嘴里,外脆里嫩,舔舔还粘留在牙上的残余物,味道好到极点。


骑在哥哥的大肩上,走在乡田的大道上。


我要飞得更高
飞得更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