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颅内动脉瘤出血近期高发

(2012-01-13 13:49:35)
标签:

杂谈

P20306    海峡健康导报   本报记者  林喜芳

    入冬后天气寒冷,血管骤然收缩,致使发生脑动脉瘤破裂的几率大增。记者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了解到,入冬后脑动脉瘤出血的患者明显增多。该科室主任医师杨卫忠教授说,患有脑动脉瘤的人群承受不住强大的压力变化,因此气温的变化成为脑动脉瘤破裂的一个主要诱因。

起病突然 随时“爆炸”

    说起脑动脉瘤,杨主任引用“脑子里的不定时炸弹”这个词来形容它。在我国,10个治疗的动脉瘤患者中,有9个都是破裂后才就诊的。

   “更严重的是,出过血的动脉瘤再次破裂的几率及危险程度均大大增加,在未得到彻底治愈以前,很容易发生第二次、第三次破裂。”杨主任说,据统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一周内动脉瘤再出血率为4%-5%,2周内再出血为19%-27%,脑动脉瘤第一次出血死亡率是30%-40%,再出血的死亡率则高达80%-90%。所以脑动脉瘤就像是埋藏在患者脑中的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

    59岁的林先生因突然剧烈头痛,伴着剧烈恶心、呕吐,被家人送来协和医院急诊,检查后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引发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当天上午11:40,医生通知他手术,他说“要开家庭常委会议”讨论,还没等家人聚集到齐“讨论”,傍晚5点突然出现昏迷、呼吸浅而慢,原来是动脉瘤二次破裂,立刻紧急实施手术,还好抢救及时。

   “没到手术那一刻,脑动脉瘤什么时候‘炸开’都是不定数,有的病人在送往手术室的途中,甚至在手术前的麻醉阶段,都有发生过动脉瘤二次破裂。”杨主任说,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在协和医院实施的上百例动脉瘤手术中,就有四、五例已检查确诊动脉瘤,在等待手术的病人,发生第二次破裂。

新技术保驾护航——微创手术治疗

    提起脑外科手术,大部分人都会有这样的概念:开颅、大创伤、病人会承受很大的痛苦、术后恢复缓慢……“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微创的手术治疗方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治疗,微创手术治疗损伤小、并发症少,较为安全而有效。”杨主任说。通常,微创手术治疗的内涵是指应用神经导航、内镜等先进的设备,以最少损伤组织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如锁孔入路夹闭颅内动脉瘤、颅底入路和深低温体外循环技术、血管内栓塞术等。

    随着神经介入的广泛应用,血管内栓塞术给广大颅内动脉瘤患者带来了福音。这种方法只需要在大脑根部用针穿刺动脉,将非常精细的导管和导丝送入颅内载瘤动脉,通过微导管将微弹簧圈等逐步填塞动脉瘤腔,直至完全闭塞动脉瘤,以达到治疗目的。此新型介入治疗安全系数高,不需要开颅和暴露脑组织,不破坏生理结构,创伤小、并发症少、病人痛苦小、术后恢复快。

   “脑外科医生要把病人的脑子看得比黄金还要珍贵,动脉瘤手术要有立体空间概念……丝毫都不能偏差。”从事了近40年神经外科工作的杨主任也提到,动脉瘤手术需要多项新技术的保驾护航。术中可运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评价动脉瘤夹闭前、后的神经功能保留和损害程度;神经内镜观察动脉瘤区的局部解剖,辨认重要的穿支血管、瘤颈结构和动脉瘤夹情况;术中ICG荧光血管造影、多普勒超声(TCD)辅助、术中DSA可判断动脉瘤颈是否完全夹闭,载瘤动脉及其分支血管是否通畅等。

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可清除

    脑动脉瘤在40-60岁年龄段多发,每年每10万人口就有8-10个破裂的动脉瘤,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约占85%。杨主任提醒,高危人群应注重早发现、早治疗,这样绝大多数患者就可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

    脑动脉瘤在发生破裂之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近半数病人在动脉瘤发生大量出血之前有一些警兆症状,最常见的症状由动脉瘤小量漏血所造成的突发性剧烈头痛;另外,因动脉瘤增大、压迫到邻近神经而引起的相关症状,如一侧眼睛睁不开、视物成双等。

    需要提醒的是,脑动脉瘤引发的头痛具有鲜明特点。一旦脑动脉瘤发生破裂,通常出现突发的如劈裂样的剧烈头痛,头痛范围可向颈肩、腰背和下肢延伸,并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半数以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不清,严重时病人可发生突然死亡。

    大约有20%左右的病人往往可只表现为头痛,部分患者头痛可反复发作,类似人们常说的血管性头痛。因此当初次发生的头痛或者头痛的性质与以往不同时,应积极地进行血管检查,排除颅内动脉瘤这一极度危险的疾病。

    杨主任说,40岁以上的人群体检时,经济条件允许可以加做脑部CTA(CT血管造影)、MRA(核磁共振血管造影)、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尤其是烟龄长、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疾病和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更要排查脑动脉瘤。

专家简介>>

    杨卫忠,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科室名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是福建省第一流的神经外科中心,也是全国神经外科继续教育基地之一。设有显微神经外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放射神经外科、血管内神经外科、内窥镜神经外科、锁孔神经外科以及脊髓脊柱外科研究室,此外还下设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先天性疾病、脑血管病,以及脑、脊髓损伤研究室。在省内外率先开展了十余项新业务新技术,脑干肿瘤的手术治疗达国内领先水平,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难治性颅底肿瘤手术的总例数和全切除率以及巨大复杂性脑动脉瘤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居全国先进行列,在省内首先开展了介入栓塞治疗脑血管病,经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锁孔入路切除前颅底、鞍区及CPA肿瘤等多项新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且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其中应用普通灯泡的钨丝栓塞治愈严重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和巨大颅内动脉瘤开国内国际之先河。

    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具备多种国际上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例如手术显微镜、神经电生理监测、神经导航、高速磨钻、神经内镜、术中ICG荧光血管造影、多普勒超声(TCD)辅助、术中DSA等,在杨卫忠教授的带领下,他们的团队一次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适逢新春佳节,杨卫忠教授表示,神经外科全体成员将继续努力工作、不断探索,争取为我国的神经外科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和一批进口的基础研究的仪器设备。伽马刀的引进和应用于临床,使本科一跃成为能够开展几乎所有神经外科现代治疗技术的单位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