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7906
海峡健康导报 本报记者
王君
大家都知道,上医院看病,首先是要知道自己得的是什么病,然后再对症下药。在这个过程中,医院的影像科发挥着重要作用,简单来说,影像科医生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告诉病人他们有没有得病,得的是什么病。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李银官主任告诉记者,目前,影像科的检查项目包括放射、磁共振、CT、介入等,每个项目都在相应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专家简介>>
李银官: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导。曾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科主任,第一临床学院教研室主任。中国援博茨瓦纳医疗队队长,现仍兼任福建省医学会放射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影像技术研究会委员、理事、放射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第一、第二届放射医师分会委员等。兼《临床放射学》《实用放射学》《医学影像学》《中国医学影像学》《福建医药》《磁共振》杂志编委,《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副主编等。
科室名片》
影像科承担着临床诊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拥有三台多层螺旋CT(320层,16层和4层),三台核磁共振机(3T,1.5T),四台DR,乳腺机以及三台DSA设备。建有全院性PACS系统。
影像科是福建医大第一临床学院影像诊断教研组,担任福建医大各系的影像诊断教学,见习和影像本科实习。是新设立的影像专业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硕士导师每年招收多名硕士研究生
。每年并接受来自全省的进修医生超过30人。获得科研项目多项,其中省科技厅重点课题一项,自然基金课题一项;正在开展的新技术有CT导引下粒子植入治疗肿瘤,CT导引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等。
半秒钟扫描整个心脏 320层CT无创筛查冠心病
要使疾病得到更精确的诊断,就需要有越来越高新的技术和越来越精密的仪器设备。“比如,遇到车祸病人,要立刻判断他是否有颅脑损伤,颅内有没有出血,CT机发明之前,诊断是非常困难的。现在只要进行颅脑CT检查,诊断就可以立刻明确,使得病人获得及时而准确的治疗。”李银官主任介绍,影像学科是当今医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近10年来出现多层螺旋CT的出现,使得原先很多诊断困难的疾病得到了清晰的影像。目前为止,已经有4、6、8、16、32、64、128、256以及320层CT机投入临床应用,使得CT扫描速度更快,扫描覆盖范围更大,患者接受的X射线量更小。
“比如目前世界最先进的320层CT,它能有效筛查冠心病,预防心梗。”李银官主任说,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在多层螺旋CT出现以前,CT机不能进行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只能依靠导管检查,这是有创伤的一项检查,检查时需要从大腿部的股动脉插入一根导管,沿着动脉走行向上,最后进入冠状动脉,看有无狭窄、堵塞等病变。因为这是一项有创检查,费用也较昂贵,许多人不愿轻易尝试,因此很多患者无法早期发现症状,延误治疗。
多层螺旋CT出现之后,患者就可以无创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成像了,“用普通多层螺旋CT机检查时,病人需憋气20秒;如果用320层螺旋CT的话,只需憋气几秒就能完成检查
有了先进设备 更需要高素质的影像科医生
当前许多人对影像诊断有一些误区:有的认为影像诊断是什么病都能诊断,机器一检查就知道是什么病;有的则认为影像科只是提供影像图像。
对此,李银官主任解释,各种医疗影像设备将人体组织脏器结构形成影像,这只是影像的第一个环节,需要影像科医生研究分析这些影像,才能作出疾病诊断。“一种疾病由于就诊时间不同,病情就不一样,一种疾病就可以有不同的影像表现,而多种疾病也可能有一种相似影像表现。”例如肺炎、肺结核可以有相似的影像表现,但治疗和预后却不同,诊断错了就可能耽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这就是影像科医生的职责所在。
“实际上,医学影像诊断是应用医疗设备获得人体内部影像信息,再经过医学影像专业专门训练的医生对影像进行全面的分析、判断,并结合临床各方面资料,才能完成一个病人的影像检查的诊断全过程,最后以一份检查诊断文字报告为最终检查结果和结论。这就是医学影像科医生的工作。”李银官主任告诉记者,正因如此,影像科医生不但要具有全面的医学知识,更要特别熟悉人体影像解剖,影像的病理基础,才能去发现病变的影像,再综合临床各方面资料,作出疾病的影像诊断。
李银官主任还表示,缺乏先进影像设备,难以获得高质量人体内部影像图像,或者发现不了病变,或者容易造成误判,这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设备差,诊断不可靠的原因。“但有了好设备,有了质量好的影像,也并不是每个医生都能对它进行疾病诊断的,只有在经过医学影像专门训练过的医生,才能担当医学影像对疾病诊断的工作,这就是为什么需要专门设立医学影像科的道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