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宝灼 王陈姗
过年去南后街买花灯,外婆送外孙,是最浓的福州民俗之一。据了解,福州花灯的制作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福州就成为全国盛行花灯活动的十大城市之一。
今年的花灯都有些什么样的品种?记者逛遍福州花灯市场发现,灯市电子灯比传统灯占据份额更大,花灯市场上放眼望去,随处都能看到电子花灯的身影。今年电子花灯更是十分应景地推出了很多兔子造型,也有许多流行卡通形象造型的花灯,如喜羊羊、kitty猫等,色调各式各样,价格在十几元至几十元不等。
记者在南后街发现,不少世代做花灯的老艺人重出江湖,用竹子劈成竹条,编织成各种形状的花灯架子后,用纸或布、或玻璃包装,装饰成各种花灯,内点蜡烛,晶莹透亮,鲜艳光彩。
花灯市场 电子花灯唱主角
在南后街,隔几家店面就能看到成排的电子花灯,引来大量家长孩子围观。一位花灯店主向驻足摊前的一对父子滔滔不绝地介绍:“装上电池,我的这些电子灯有的会说吉祥话、有的会发彩色光、有的会唱歌,你看这款灯,按下开关还能边闪边吐泡泡呢……元宵节玩过了,还可以给孩子当电动玩具玩,很划算的。”
除了塑料的电子灯、纸扎的传统灯外,还有纸质卡通生肖灯、可以拖着走的充气花灯等,造型与往年的花灯并无二致。记者发现,这些电子花灯和各式各样的“新式”花灯大部分是来自外地,而购买人群主要是一些带着小孩的游客,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是驻足于传统花灯店前。更有市民表示,这些“新奇”的电子花灯只有小孩会比较喜欢,传统花灯对于他们来说,才有传统元宵节的味道,能勾起儿时元宵节欢乐的记忆。
南后街一位卖电子花灯老板告诉记者,今年他从广东、浙江一带,购进了大量的花灯。“我们从大年三十就开始卖电子花灯,销量一直很好,每天至少能卖80个以上。”
一位卖传统花灯店主告诉记者,比起福州传统花灯,外来花灯都是机器生产,不仅成本低,且造型丰富。尤其是一些流行卡通形象的花灯备受欢迎。“塑料灯装上电池,又有音乐、又可以发光。相比较之下,福州手工花灯制作时间长,成本较高,不利于库存,且样式多年不创新。从销售角度出发,现在灯商也都倾向于销售外来灯。”
传统花灯 制作工序复杂将失传
在南后街,传统花灯仍以造型经典的绵羊灯、莲花灯、球灯等为主打。
南后街黄巷的谢师傅,出生扎灯世家。记者在他家看到,门口、前厅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有羊灯、莲花灯、球灯、关刀灯等。这些花灯都采用传统的工艺,用竹子扎骨架,用纸糊面,用米糊当胶水。摆放在门口的羊灯立马就勾起了记者童年的回忆,往前拖,“小羊”的头和尾巴还会摇晃,很是可爱。
在南后街中段临时搭起的摊位中,记者发现一家有卖传统莲花灯的摊位,除了莲花灯,摊位上还摆了不少现代的卡通花灯和饰物。随口打听,这里的莲花灯居然出自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花灯项目传承人郑祥霖的姐姐。
67岁的郑奶奶坐在简陋的摊位里扎着花灯,只见她把花灯架子放在一个碗里,细心地粘着莲花瓣。郑奶奶告诉记者,莲花灯的美关键在于折子(花瓣)的细腻。她很自豪地说:“我这的莲花灯绝对是南后街数一数二的。你看我的折子,间隔均匀、线条笔直,还有我们的染色,这些工艺都是别人学不来的。”
在聊天中,记者听到一位阿姨在和隔壁的摊主谈价钱。“怎么这么贵啊,纸糊的还要一百多。”上前询问,原来她是想买“观音送子灯”,按习俗给未生子的女儿送个吉利,“以前也就卖二三十元,现在动不动就是100元、200元,实在承受不了。”这位阿姨说。而郑奶奶正在制作的莲花灯灯,也要20-30元。不少市民一听价钱,只能望灯兴叹。
郑奶奶说,制作花灯看似简单,背后却要有20多道工序,准备工作相当复杂,一般在夏天就要开始准备了。“成本看起来低,但细节的开销不少、手工制作也麻烦。很多人以为‘忙半月就能赚很多钱。’他们是不知道做花灯是有多复杂。”郑奶奶举例,传统花灯多以竹片作为灯体结构,不能折叠,体积大,又占空间,制灯、储存都需要很大场地。“像花瓣,要从半年前就开始准备,买纸、采纸、折叠、定形、染色。浆糊是用糯米粉、面粉和明矾熬出来的,比普通的浆糊耐用。可多细节考究呢!”
郑奶奶的家人告诉记者,南京夫子庙灯市上,有种花灯和莲花灯差不多,卖价高达150元,买的人还不少。“福州人还没到这样的消费水平,但是物价、制作工序又不得不让我们定出这样的价位,很矛盾。”
“别家花灯师傅还有做其他款式的灯,您怎么只做一种莲花灯呢?”记者好奇地问。郑奶奶说,品种多,准备的材料也多,太麻烦了,莲花灯算是花灯中比较简单的。“这次能到这里来卖花灯算运气好,180户里抽12户设摊。”她感慨,“现在传统制灯业景气不好,我再做两年也不想做了。从小做花灯到现在,也累了。估计这手艺不久就会失传了,年轻人肯定不会想学这些。”
谢师傅表示,在半年前就要开始准备扎花灯的材料,待年尾才组装,糊上灯架。“如果不是靠一步一步组装,一天还做不出三四盏羊灯。”
蕴载文化 鼓励更多人来传承
对于电子花灯走俏,传统花灯被冷落的情况,记者采访了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他认为,这主要和传统花灯制作工艺和传承有关。“花灯看似简单,准备工作相当复杂,制作的时间很长,也很辛苦,年轻一辈都不爱从事手工制灯行业,所以市场上卖传统花灯的店就比较少。但有卖的都是很精美的。”他说。
对于传统花灯的前景,方炳桂很有信心,“福州传统花灯有着传承本土文化的作用,不会被电子花灯所取代。”他解释,福州买花灯、制作花灯,都与本地习俗相挂钩。如观音送子灯,是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第1年未生子的;第2年生了孩子后,要送孩儿坐盆灯;第3年孩子长大了,送状元骑马灯,这些都是电子花灯所不具备的功能。
另外,方炳桂指出,福州每年的大型元宵灯会,所用的都是传统花灯,无论是小型花灯还是大型花灯,没有用一盏电子,“这更说明了传统花灯在传承文化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传统花灯手艺传承方面,方炳桂建议,社会有关部门应该大力鼓励年轻一代从事花灯制作行业,多举行一些拜师活动。“这些虽然每年都在做,但做得还不够,应该多举行一些,让更多的年轻一代继承传统的花灯制作工艺。”
相关链接》
花灯赠送有讲究
许多市民到南后街买传统花灯总会问:“我打算买个灯送给外孙,应该买哪个啊?”“这个灯有什么寓意?”
面对大家的咨询,黄巷谢师傅介绍,福州人过年素有送花灯的习俗,因为“灯”与“丁”在方言中是同音字,送灯即意谓“添丁”,因此每年过年,只要女儿出嫁,娘家都得送灯,没生育的就送“观音送子”灯或“天赐麟儿”灯;孩子出生了,第2年就送“孩儿坐盆”灯,第3年以后送“状元骑马”灯或“橘”灯,一直送到小孩16岁为止。
灯身写有两个“喜”和“添丁”的橘灯与福州话“急等”谐音,意思是希望女儿尽早生个男孩传宗接代。
绵羊乖巧,送羊灯,是希望小孩像绵羊一样善良、温顺。关刀灯、球灯、鼓灯等都可以随意送,图个喜庆和热闹。
他说,按照习俗,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一,是买灯和送灯的时间,正月十一晚上开始点灯。“以前元宵节,左邻右里的小孩都会拿出自己的灯比谁的漂亮,小女孩牵着羊灯在街上走,小男孩就拿着关刀灯‘打打杀杀’。”
谢师傅提醒,花灯必须在正月二十九烧掉,也就是过“熬九”那天。“花灯不能留过正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