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5
长假后假期综合征来袭
专家:合理作息 循序渐进调节生物钟
指导专家:福建省煤矿中心医院心理治疗中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小静
□ 本报记者 黄宝灼
“不想上班、不想思考、不想接领导的电话……只想回家呆着。”国庆后的第一天上班,市民林小姐向同事发牢骚。经过中秋、国庆假期的后,很多市民显得很疲惫,又要开始上班了,不少人对开始工作感到恐惧甚至出现失眠。仍然沉浸在假期的氛围中,无法投入到正常的工作状态,患上了“假期综合症”。福建省煤矿中心医院心理治疗中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小静建议市民可通过规律的饮食和作息时间来调节生物钟,以便尽快投入到工作中。
假期综合征:上班、休息都累
“昨天头一天上班,我什么都没干,坐在电脑旁呆了一天。”在福州一家外企上班的林先生刚刚休完国庆长假回来,全身感觉很疲惫,脑袋昏昏沉沉的,一点都不想工作,“可能是患上‘假期综合症’了,假期跟朋友去外地玩的太疯狂了,现在上班还真不适应。”
“我们单位昨天可热闹了,同事们都在分享假期好玩的经历。”从事媒体工作的王小姐告诉记者,刚刚过完假期,大家都不想工作,干脆讲起了故事,一整天都没干活,“不过还是感觉挺累的,很多同事都提前下班回家休息了。”记者调查发现,中秋、国庆假期过后,很多白领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假期综合症”。症状主要表现为上班的前两三天里工作效率低、恐惧新事物,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焦虑、神经衰弱等;老人难以适应突然恢复清静的日子;孩子无法立即投入到学习中。
各个年龄层都可出现
张小静认为,假期综合症在儿童、青少年、中老年等群体都可能出现。儿童自控力发展不成熟,寒暑假时间较长,易造成生活作息的紊乱,开学时难以适应,从而带来一系列心身失调;青年人精力旺盛,生活充满激情,平常工作辛苦无暇娱乐,适逢长假,为了追求放松和休闲,可能导致作息紊乱,饮食失调,给心身带来负担。并且,随着假期结束,精神状态由最初的紧张到松驰,再由松驰到紧张,短期内的较大转化易带来身心失衡。
张小静说,假期综合症的轻重与职业有一定的关系,一些较为新奇、自由、灵活性强的职业由于平时工作的弹性比较大,员工较放松,也有较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产生假期综合症的概率相对较小。而对于那些平时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的人群,假期虽然提供了一段放松休闲的好时机,但如果平时积累的压力及负面情绪过大,几天的假期不足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就可能让员工在假期后产生怠工心理,这也是长期积压的情绪垃圾爆发的结果。
“还有一些人,假期看到别人回家团聚,其热融融,自己迫于一些原因‘独守空房,形单影只’,易产生忧郁情绪;工作狂的生活只有工作,一遇到假期就无所事事,消磨了工作的热情;还有的,把工作当成逃避个人问题的港湾,遇到假期,逃无可逃,也易产生消极情绪。”她说。
合理饮食调节生物钟
“假期综合症的出现与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有关,适应和调节能力较强的人,或是假期生活规律的人比较不容易患上。”张小静说。
她解释,从生物钟的角度来说,一般一周的时间可以固定节律,在7天的长假中,有些人会形成迟睡晚起的习惯,待到假期结束,生物钟节律一时调整不过来,就易造成生物钟紊乱,从而影响睡眠和情绪。如果假期只有1-3天,人体有自动调节的功能,一般不致带来太大改变。除非在小假期内娱乐或运动过度,给身体带来过大负担。
对于长假后出现假期综合症的人群,张小静建议,应该合理控制饮食,减少肉食摄入,多食水果蔬菜,多饮水;调整作息,在晚上逐渐提早上床休息的时间,如果觉得睡眠不好可以在晚餐时进食一些安眠食物,如小米粥,或是睡前一杯牛奶;与朋友们聊聊天,倾诉心中苦闷;适当运动、培养个人兴趣、陶冶生活情操;及时舒缓负面情绪,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理性对待工作及生活。
“要切忌长假后不要一开始就给自己安排高难度、高强度的任务,慢慢就会恢复到健康状态。假期综合症一般持续1-2周可自行缓解。如在更长时间内未见缓解应及时求助于专业人员。”张小静提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