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12
夏秋之交警惕小儿痢疾
专家提醒:病从口入
家长须留心
指导专家:福州市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严争
□ 见习记者 林惠玲
王女士的儿子乐乐近日突发高烧,后出现惊厥、昏迷等症状,王女士立即将他送往医院就诊,经医生诊断得知,乐乐得的是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王女士甚为疑惑,才发烧了一天,怎么就感染了中毒型痢疾呢?
福州市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严争介绍,小儿痢疾又叫菌痢,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排粘液或脓血便为主症的肠道传染病。此病多发于2-7岁以上儿童,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痢疾又分为普通型、轻型、重型和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中毒型痢疾是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起病急骤、突发高热、反复惊厥、嗜睡、迅速发生休克、昏迷。严争说:“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病原是痢疾杆菌,门诊上主要以福氏志贺菌多见。此病主要是细菌感染肠道,肠道黏膜受损,细菌通过肠道进入血液,又通过血液流动入侵脑部及其他部位。病毒在体内潜伏期一般为1~2天。临床上,中毒型痢疾的死亡率最高,家长务必提高警惕。”
夏秋之交更要防痢疾
严争介绍,痢菌喜欢在夏秋季节生长、繁殖,加上此时苍蝇、蚊虫较多,传播媒介多,小儿自身免疫力较低,一旦被蚊虫叮咬便容易感染细菌。而现在正值开学期,幼儿在学校里接触到被污染的手、食物、水源,都容易引发疾病。“夏秋之交昼夜温差大,一些家长在天凉时没有及时给孩子添加衣服,孩子受凉后更易遭受病毒入侵。”
她还介绍说,一般门诊上多见的患儿是3岁以上的大龄儿童。大龄儿童更喜欢乱吃零食,尤其喜欢吃路边摊、烧烤等不洁食物,在进食这类食品后,极易诱发中毒。因此,家长不要盲目为孩子购买烧烤食品,以便保护儿童健康。
家长护理须谨慎
对患了痢疾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严争说,有少数急性痢疾患儿,发病1~2天后才转为中毒型痢疾,所以在此期间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发现中毒型痢疾的症状,如高热、惊厥、面色苍白、脉搏细弱、精神萎靡或烦躁等,应及时送往医院治疗。还要注意隔离与消毒。细菌性痢疾属于消化道传染病,痢疾病人需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家长不可与患儿共同使用同一套餐具。患儿的衣服要勤洗、勤换、勤晒。在饮食上要给患儿吃些清淡易消化的半流食如米粥、面条汤等。
另外,家长一定要按照医生的要求给患儿服用抗菌药物。“有些小孩怕吃药,家长见孩子病情好转就擅自停药,结果过几天病情又复发,还容易造成痢疾杆菌产生耐药性。”严争提醒,对此家长务必要配合医生做好患儿的服药工作。
注重饮食是重点
严争提醒,夏末秋初天气变化大,天凉时家长要注意给孩子多添衣加被。另外,所谓“病从口入”,家长在孩子的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吃隔夜食物。有些家庭为了节俭,将食物放进冰箱,到第二天才拿出来吃,但有些食物一旦过夜营养成分会减少且产生有害成分,幼儿本身身体抵抗力较差,一旦食入这些有害成分就容易感染疾病。另外,也不要让孩子吃路边摊。路边摊食物大多不注意卫生,许多食物如火腿肠、烧烤等一般会添加少量亚硝酸盐作为护色剂。火腿肠等熟肉制品经过热油的煎炸后,残留的亚硝酸盐还会转变为一种叫亚硝基吡咯烷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对人体危害极大。有些无照小贩为了降低成本,通常反复使用严重变质的食用油,这些小摊大多又设在路边,灰尘、反复使用的木签、质量难以保证的原材料、苍蝇污染等因素使得食用这种食品极易造成交叉感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