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03
打倒神医,面对养生该信谁?
■指导专家:
林文,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研究分会专家委员,“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专家团特聘讲师。
林慧光,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教授,国医堂中医师。
□ 本报记者 林喜芳 实习生 杨丽娟
张悟本事件风波才过,近来又掀起了对重庆缙云山李一道长事件的调查热潮。在多个“神医”纷纷遭质疑落马后,面对养生,市民该如何选择呢?
据悉,在2010年6月卫生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邓海华曾表示,中国只有6.48%的居民具有健康素养,所以才有这么多人去盲目相信一些不科学的所谓养生保健的信息。记者发现,在我们的身边也有一群关注“养生”的人,他们每年花数千元购买养生书籍和光碟,尝试着道听途说的民间养生秘方,甚至梦想着一碗粥、一个穴位能解救自己的疑难杂症……
解读:简单复制无法获得健康
在目前处于“升级维护”状态的缙云山养生网网页快照中,“缙云山国学院七日道家养生调理班——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及各类慢性病者的福音”标题赫然在目,内容明确称用“道医临床发功调理+道家行气诀脉法(潜伏期疾病诊断技术:导电察体)+道家秘传外丹药浴+道家养生功法修炼,满足广大亚健康仙友及糖尿病等患者快速祛病强身的需求”。就是这样的宣传口号,让很多人拜倒在李一门下。
林文教授指出,中国传统养生的理论基础都是强调“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其中道家的“导引”“辟谷”“胎息”等具体方法不是简单的技术,而是基于对宇宙、生命、自然及人生深刻认识之后加以运用的一种智慧,而且有一批人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因此,如果没有对这种智慧的思考和领悟,没有专业的修炼,无论是想把这种智慧以“复制”的方式借以敛财的江湖术士,还是想“省钱省力”通过简单模仿而获得健康的市民,都不可能获得其真谛、达到其效果。
为什么林光常、张悟本、李一会有这么多人相信?她表示,一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养生保健。二是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医学治疗方法导致的后遗症、医源性疾病的危害,希望找到安全、有效、无副作用得治疗方法,于是传统的中医养生理念、方法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甚至追捧,但是人们对中医养生的知识又相对缺乏,于是就给个别沽名钓誉或趁机敛财的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三是,中国的老百姓都比较相信主流媒体的宣传,只要主流媒体推崇的,老百姓都容易相信。
调查:市场养生热
走访福州各大书店,不难发现,以中医、养生等名义出版的养生保健类图书都摆在显眼位置。与一些专业的医疗书籍相比,这些“通俗读物”更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记者翻看后也发现,同样的事在不同的书中观点相悖,比如一本书提到“常喝豆浆有利中老年人延年益寿”,而另一本书却说“常喝豆浆会导致男性早衰”;一本书说“洗脸最好用冷水”,另一本书则说“洗脸要用温水”……
与养生书籍同时受宠的还有各类养生类节目占据着不少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市场上绿豆、黑豆等一路飙升的杂粮价格,某些养生专家的养生理念也走入寻常百姓家,保健品以及保健服务机构也越来越受欢迎。
林文教授认为,首先书籍是否胡编乱造,不能要求读者鉴别,而是由相关监管部门负责。其次,对养生书籍,读者更重要的是领会其中的基本原理,这样就容易辨别哪些方法适用于哪类人。
“中医最强调个性化。”她说,无论是治病还是养生都要求“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现代科学技术强调的“标准化”的思维方式使人们总是忘记“个性化”需求,而是糊里糊涂地按照书里或其他人的案例模仿,其结果就可能没有效果,甚至反而更严重,从而就导致对该书、该作者甚至对中医的不信任。这样,“好好的经被和尚念歪了”,最后不是检讨和尚不理解经书,而是怪经书不对。更何况有些养生书本来就是东拼西凑的。
林慧光教授也指出,注重健康和养生固然是个好事,但是最起码应该先学会怎么样做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一旦检查出有具体的疾病,还是得在执业医师或养生师的指导下选择具体的解决方法。
据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国家中医保健技术标准》准备年底推出,该标准包括拔罐、刮痧、气色形态手诊,手、足、头、耳、脊背保健按摩,足浴,药浴等在内的10项中医保健服务,将更加规范中医保健服务的机构。
观点:养生有没有捷径?
在采访中,大部分人认为道家养生等传统养生方式对促进人类健康水平方面有独特的贡献。但是,不少人也疑惑:养生是否一定要入行拜师达到呢?专家均认为,养生可以说有捷径而且很简单,也可以说没有捷径。
林慧光教授举例,她曾接诊一个病人,早上起了大早赶去练气功,接着赶回家送孙子去上学,匆忙再出去张罗日常事务。“连退休老者的生活节奏都紧凑,更何况年轻人。那些到门诊看胃病的中青年人,一听说要坚持看中医调理要三个月,很少人能坚持下来的,他们都太急于求成,不愿接受缓慢但安全的调理。”
林慧光教授说,“现代人应该放慢生活的节奏,真正理解养生的真谛。”
她强调,养生应该包括生理、心理和心灵三个层面的。而现在的人们过于注重饮食、注重调养等,往往忽略了心灵的陶冶。这样一个状态往往会起到反作用,“过于注重身体,小心翼翼,稍有不对就怕得不行,结果本来不是什么大事,自己把自己先吓坏了。”
“就连正确的衣食住行、起居坐卧都是在养生,养生也可以说很简单。”林文教授认为,说有,是指养生保健有基本规律,及“顺应自然”,即《黄帝内经》强调的“顺四时、节喜怒、调阴阳”。理解这个基本规律,就能把握养生的基本原则,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无论科学如何发达,生命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如晨昏颠倒的起居、无视地区和个体差异的饮食都是对自己的伤害。因此,人要科学养生,就要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按照天地间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调整体内的阴阳变化。
但也可以说养生没有捷径,是因为养生是对生命的养护,是伴随生命始终的一项系统工程,衣食住行、起居坐卧都要随着季节转换和年龄的增长而调整,而且要持之以恒。不付出心力,希望找到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或者一劳永逸的保健方法,是不可能达到养生效果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