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2
痴迷甲骨文
“天书”传千秋
□ 本报记者 林喜芳 文/图
20年前的一次和甲骨文书法的“邂逅”,使他下决心钻研甲骨文。如今,陈元春已从书法爱好者成了福建省内少有的甲骨文书法家,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书法展并获奖。
“现在我每天晚上都在家研习甲骨文书法,动脑又动手,活到老学到老。” 陈元春告诉记者。
20年前与甲骨文结缘
展现在记者面前的这些甲骨文书法作品,就像“天书”一样难以识读。在陈元春的逐一解读下,记者认真识别起了这些有趣的汉字。
陈元春自小兴趣书法。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次书画展中,一幅名家的甲骨文书法深深吸引了他,他就萌发了学习甲骨文书法的念头。
提起练习写甲骨文,陈元春坦言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没有专门的老师,也没有志趣相同的朋友进行交流,完全靠他自学。至今他还记得20多年前买第一本甲骨文书法字帖,花了他100多元,相当于他一两个月的工资。
在陈元春的家中,工作室,甚至办公桌上,都搁着厚厚的甲骨文剪报。“当时资讯不怎么发达,只能收集各种有关的书籍,然后再临摹。”
研习甲骨文是基本功
与其它传统书法不一样的是,研习甲骨文书法,还需要掌握文字学家考释文字的成果。“有时连吃饭睡觉都在想着某个字的写法,”
陈元春说,“最得意的就是‘研究’出来的那一刻。”
陈元春介绍,掌握并熟悉这些已破译的甲骨文字,是书法创作的基础。在我国现今存世的4500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破译出来的有2000多字,公认无争议的字仅有千余个。“虽然甲骨文的文字不多,但绝不能随意拼凑造字。”
他说,在甲骨文书法作品创作中,如果遇到甲骨文中没有的字,可采用“通用”或“假借”方式。此外,个别的也可以用初文、陶文或金文替代,但书写方法上要“甲骨文”化。
“学习甲骨文书法,你就会惊叹并爱上中国的古文字。”
陈元春笑着说。为了查考“服务”、“后勤”等字,他查阅大量资料,才写出数千字的甲骨文考证论文。
书法不只是简单契刻
“有人认为甲骨文书法由于契刻的独特性,是否就不需要传统的书法功底呢?”记者问。
陈元春认为并非如此,甲骨文与后世文字一脉相承。用毛笔书写甲骨文,也有运笔轻重疾徐,转折圆润有力等。因此在学习甲骨文书法中,传统书法功底是必不可少的。“我的外孙女十分兴趣甲骨文书法,我先培养她传统的书法功底,然后再掌握甲骨文书法的秀劲瘦硬有力的独特风格。”
“用这些甲骨文创作书法作品,只认得这些字也不够。”陈元春说,为了让普通人既能清楚地了解这些作品的含意,又能够领略甲骨文的魅力,在他创作的每幅书法作品中,用甲骨文书写诗词歌赋,还在旁边配上用行书文字,作为释文。“这样一来,看的人既能够欣赏优美的诗句,还能从中认识一些甲骨文,可说是一举两得。”提起自己的创意,陈元春很是得意。
年过六旬的陈元春介绍,虽然甲骨文有3000多年的历史,但甲骨文用于书法艺术创作却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人们对甲骨文都很熟悉,但对其书法艺术却陌生。因此,他将进一步推广甲骨文书法,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现存最早、较系统的文字,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