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海峡健康导报
海峡健康导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055
  • 关注人气:27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人消费市场何时“夕阳红”

(2009-11-05 09:16:54)
标签:

银发经济

老人消费市场

老人服装

老人用品

老人消费习惯

健康

分类: 健康资讯

老人消费市场何时“夕阳红”
专家:改变老人用品量少质差、老人消费习惯落伍的现状 发展“朝阳产业”


□ 本报记者 杨松青 通讯员 张雅婧

 

    近日,记者从福州市老龄办获悉,截至2008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突破89万人,比上年新增11.3万人,占福州市总人口的14.11%。福州市老年人口呈现老龄化速度快、高龄化、“空巢”老人迅速增加等特点,老年人消费需求也随之攀升。但与市场上眼花缭乱的儿童及女性用品相比,老年人用品不仅品种少,而且质量不高,如老年人用的移动马桶、假发、助行架等在市面上很难找到。
    福州市老龄办常务副主任郑永登介绍,福州市已于1994年开始进入人口老年型,1999年全面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且老年人口呈迅速增长趋势,老年人消费需求也随之攀升。与日益增长的老年人消费需求相比,老年人用品市场面临品种少、质量不高的尴尬处境。为此,记者近日对榕城老年人用品市场进行了调查。

 
调查:

老人服装 一“衣”难求
    家住福州市晋安区的陈依姆想买件秋天穿的上衣,可在东街口的大街上转了大半天,也没有选到一件称心如意的。年过六旬的陈依姆,穿着入时,看上去也就50岁出头。“我们老年人也爱美,可大商场里少有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品牌服装。偶尔看到一件像样的,一看价钱都要好几百甚至上千!年轻人挑衣服挑花了眼,我们是被衣服挑!”陈依姆无奈地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许多老年人也有过和陈依姆一样的遭遇。鼓楼区的退休老人吴先生体型偏胖,平时的衣服都是老伴改装过的。今年70岁的他,想在过大寿前购买一套成衣,子女们陪着他逛了几天也没见着合适的,最后只好自选布料到裁缝店里定做一套。
    记者在福州五四路老干局附近,发现了几家老年人用品专卖店。走进一家店内,记者看到靠墙两边的柜子上摆满了鞋子、按摩器具。立在地上的几排长衣架上,挂满了各式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衣服。“这件裤子是加肥加大的,裤头是牛筋的,很方便。它主要是针对老年人的体形都不太匀称,腰比较粗、肚子比较大的特点设计的。那件衣服的料子特别柔软,老年人穿上它之后,行动很方便。”店员热情地向记者介绍。
    既然有老年人用品专卖店,福州的老年人却普遍反映买不到想买的衣物。这又是为什么呢?记者注意到,虽然店内的衣服、鞋子很适合老年人,但价格不菲。一件双软底的棉鞋,就达到了180元。一位前来选购的阿姨掂量着衣服说:“虽然挺合适的,但有点贵。”店员介绍,这些衣服从选择布料到设计款式,都和普通的衣服不同。而且厂家生产的量很少,因为毕竟这不是市场上的主流。这些综合因素造成老年人服装价格居高不下。
    而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和年轻人不同,这就造成了老年用品“叫好不叫座”。
老人用品商店 叫好不叫座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很多人都反映想买老年人特殊用品,不知道上哪里找。“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人老了起夜上个厕所非常不方便。可是针对老年人的移动马桶特别难买!”在福州工作的王女士说,自己的外婆去年患了脑中风,行动不方便。冬天夜里从暖和的被子里出来,慢慢走到卫生间上厕所,因为没及时披上外套,几个来回就得了感冒。王女士四处托人打听,却没有找到卖移动马桶的店。最后还是在网络上购买到了为老人设计的马桶。
    无独有偶,住在福州仓山区的林女士今年已经82岁了,家里的厕所是蹲式的,用起来很不方便。孝顺的儿子为了她上厕所能方便些,自己动手改装了一个简易马桶。他将早年家里用过的木桶底挖了个洞,倒扣在地上,里面放一个塑料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装备,却是林女士每天都离不开的物品。
    其实,这些老年人生活中离不开的特殊用品,在老年人用品专卖店里都有销售。但由于店面的位置比较偏僻,又疏于宣传,即便是在网络上搜索,也很少人知道它们的具体地址。走访中,记者看到一家由《老年报》创办的中老年人用品商店,由于平时的顾客少,为了节省成本,在无奈中选择了缩小专营店的规模,与一户卖毛笔的商家合租一个店面。这样使得该店看上去像是一家文化用品商店,无形中减弱了专卖店的优势。
    据该店员介绍,在融侨路附近,原来有家专卖老年人布鞋的店,因为所处位置太偏僻,少人问津,才开了两个月就停业了。而此前,福州首家老年用品专卖店——夕阳红老年用品专卖店,也是没经营多久,就撤出了福州市场。


看法
业内人士:老人消费市场有待开发
    “买衣服我就到小摊上买,便宜方便。”家住西湖路的陈女士说。在市区一些老年人聚集的公园、广场附近,经常能看到一些摆摊小商贩,他们多数经营各种衣服、鞋帽、老花镜、放大镜等,价格低廉。许多老人晨练后,就围在这些小摊点前仔细地挑选。据一位常年在附近摆摊的商贩说,他的主要顾客就是来此晨练的老年人,卖的衣物、鞋子等服装都在30元左右。这些衣服大都是从批发市场批发来的廉价货,因为购买方便,价格便宜,很受老年人欢迎。
    据业内人士分析,做老年人生意的人确实不多,并不是商家没注意,而是老年用品销路平淡,再加上物品使用周期长,淘汰慢,价钱也不贵,这种既费力又不讨好的生意,还真没多少人愿意做。
    “夕阳人群,朝阳产业”,虽然不少商家看到这一点,但他们对开发这一市场信心不足,认为这一消费群体缺少“消费冲动”。尽管开发老年市场的呼声喊了很久,但实际上老年消费市场明显落后于其他年龄层次的消费市场。老年人用品市场预热慢,要进入这个行业,就具备长期培养客户的耐心。由于老年人存钱养老、货比三家的消费观念不会短时间内改变,要让老年人掏钱出来消费需要有耐心和诚心。中国老年人口多,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也多,这为开拓老年消费市场提供了机遇。开发产品时,必须针对不同年龄老年人的不同消费需求。如老年人保健食品、饮品;老年人文化、体育、娱乐用品;老年服装服饰等。“银发经济”实际上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谁在这个领域成为先行者,谁就可能成为最大的获利者。
专家:老人消费需求注重实惠实用
    老年人用品何以成为零售业的“弱项”?
    福建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魏主任表示,这是由于不少老年人受传统文化和生活经历的影响,生活节俭的消费观限制了老年消费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商家急功近利,不愿意投资和经营利润薄的老年人商品。相关制造业尚未启动,老年用品零售业的货源问题难以解决,老年消费市场开发不足,老年人的产品单一。
    他指出,老年人的消费市场具有其独有的特征:
    首先是实惠性。老年人比较节俭,舍不得花钱,购买商品时总是挑了又挑,比了又比。
    其次是实用性。老年群体消费行为更加理性,对价格较为敏感,对商品首先考虑的是实用性和价格承受能力。
    第三是代购性。当下的老人用品市场上,60%-70%是老年保健品,而购买者74%为老年人的子女,老年人直接购买用品的情况并不多见。
    老年人的心理是随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这需要社会与市场的引导,商家开发“银发经济”必须对老年人市场特点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不能盲目进入。
    虽然如此,魏主任还是对“银发经济”的发展前景表示乐观:“随着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长寿,老龄化程度也开始加深,老人用品市场必然也跟着增大。市场从无到有,需要一个过程。虽然暂时可能收益不佳,但随着老人‘重储蓄、轻消费’的观念逐渐转变,尤其是生活在城市的老年人,越来越讲究生活质量和品位,关键是要抓住老年人的‘所想’、‘所需’,这种现状相信过几年会好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