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榕城血液供应日趋紧张 专家指出
外科手术可采取“自体输血”
□本报记者 林锦旺 见习记者 陈正东
近日,记者从福建省血液中心获悉,由于天气炎热,街头献血者数量急剧下降,福州市临床用血供应量将迎来今夏最紧张阶段。福建省立医院输血科副主任陈发文表示,如果能够实现“自体输血”大众化,这种紧张局面就能够得到缓解,而目前“自体输血”在我省各三甲医院运用于某些可能造成大出血的外科手术如心脏手术等患者。
据陈发文介绍,“自体输血”相对于“异体输血”而言,就是用血者和供血者是同一个人,操作方法大致为:将自己身上的血液抽出来保存,等到急需输血时再取出来回注体内。
记者从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等获悉,目前,“自体输血”只运用于一些可能会引起大出血的外科手术中,比如心外科的一些手术。术前在与患者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在术中遇到大出血的情况时,将排出的这些血液重新利用,经过必要的过滤和消毒后,再马上回输入患者体内。类似危急情况,“自体输血”往往比“异体输血”更来得及时。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张贵灿介绍,“自体输血”主要用于心脏换瓣等可能引起大出血的手术,一般是在手术前将患者血液抽出来,术中或术后再回输患者体内,它同样适合于其它手术,术前抽出的血液,也可两周之后再使用。一般情况下,适合自我输血的患者血红蛋白含量必须在10克以上。
陈发文指出,相对于“异体输血”,“自体输血”最大的优势是完全避免了排异反应,大幅度降低了感染风险。但是目前临床用血还是以“异体输血”居多,因为我省“自体输血”的技术条件还未成熟。
福建省血液中心刘剑明医生表示,该中心也在计划实施“自体输血”,但需要一批价值100万以上的仪器,因为血液的保存期最长只有30天,一个人不可能每个月都需要输血,超过这个期限后血液也就作废了。
相关链接>>
自体输血最安全合理
来自北京市顺义区的9岁小患者柏西强,因脊柱侧弯慕名来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接受矫治手术,术中该院麻醉科、输血科和手术科室医生密切合作,为其进行多种形式的自体输血达6000多毫升,确保了手术圆满成功。
这种安全的输血方式在部分国家已占到择期手术病例的80%至90%,而目前在我国,自身输血的比例仍很低。国家卫生部规定,三级甲等医院自体输血率应达20%以上,对平诊患者和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动员患者自身储血、自体输血,或者动员患者亲友献血。当前,大力发展自体输血,是预防输血相关疾病的迫切需要,是由粗放型转为安全集约型输血管理模式的必由之路。据《北京晚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