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看着她,她就会发抖?
家庭暴力使她社交恐惧
7220
□ 本报记者 吴凌南
花样少女为何不敢出门?不敢买东西?不敢讲话?见到人也会躲得远远的?是家庭的原因吗?而她一起长大的姐姐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心理咨询师王永红介绍,这是因为社交恐惧症作祟。
怕见生人夜晚来访
“王老师,我想找您咨询一下。明天有时间吗?”上个月一天晚上,正要下班的王永红在心理咨询室接到一个女孩电话,
“好啊,你明天早上过来吧。”王永红回答。女孩过了几秒才说:“能不能晚上?”王永红想到一些咨询者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于是约在晚上8点钟。
第二天晚上9点10分,王永红以为对方不会来的时候,敲门声响起,打开门,一个清秀的女孩子站在面前。“王老师不好意思,刚才门口有两个人在聊天,我等他们走了才敢进来。”女孩子始终低着头,扯着衣角,不敢看王永红。
“你是怕见生人吗?”王永红问她。“不是,我是怕见所有人。就连今天来找您咨询,我也是做了好久的准备。”在聊了一些话后,小敏慢慢说起了自己的困扰。
家庭暴力造成恐惧
小敏家是开工厂的,母亲独挑大梁,一副女强人的样子,在工厂在家里都是吆五喝六的,指手划脚。爸爸内向,说话很小声,母亲经常在众人面前骂他不是个男人,这些小敏都看在眼里。
小敏有个姐姐,母亲有时候说着说着,就对她们大打出手,但是姐姐会反抗,护着小敏,而小敏只是默默哭泣。
姐姐给小敏介绍了个男朋友,可是母亲在小敏面前一直数落那个男孩子家庭背景不好,人长得也不怎么样,过了几天,男孩和小敏分手,原来是母亲跑到男孩家里大闹,叫男孩和小敏分手。小敏几乎崩溃。
刚过几天,母亲就给小敏介绍了一个年纪大的男朋友,小敏很难接受,感觉像母亲派人在监视自己一样。母亲又骂了她一顿。
渐渐地,小敏见到谁也不敢说话,出去外面有人看着她,她都会不自觉发抖。整天躲在家里,在厂里也是躲着别人,不敢和别人说话,也不敢出门。
王永红指出,小敏是社交恐惧症,属于神经症的一种。在美国心理障碍疾病中,患社交恐惧症的人数仅次于抑郁症,我国目前患病人数也在激增。社交恐惧症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长期形成的。这些来访者从小在社交上有一些潜在的问题,并没有随着年龄的长大而解决,而总是一遍遍重复旧有的模式,令来访者十分痛苦。
她介绍,一方面是自身的人格原因,小敏从小很敏感,不像姐姐一样,心智比较成熟,不把那些伤人的话记心里,长大嫁人离开母亲,就不想小敏那样。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不当,母亲太强势,孩子在那种环境下长大,整天耳濡目染,潜意识里感觉和人的交流是那样可怕,甚至到了恐惧的境地。
写信交流化解矛盾
“到后来她和她母亲几乎不说话,见面也都是躲着,这样下去只会加重恐惧症。我建议她用写信的方式和母亲进行交流,把她心里想说的都写在纸上。”母亲看完信以后感觉到自己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慢慢有了改变,不再对她大声呵斥。”
对社交恐惧症的治疗:通过系统脱敏治疗,逐步改善小敏的恐惧症状,结合情境疗法和认知疗法,逐步增加对恐惧的耐受性,达到消除社交恐惧反应的效果。比如让小敏自我想象处在社交环境中,让自己去适应。
经过5次的心理疏导,小敏已经可以和别人进行正常的交流了。
增强自信消除恐惧
王永红指出,这种社交恐惧是可以消除的。增强自信,正确认识人与人交往的程序、方法。因为自卑,就需要自傲来补偿。
她说,可以采用强迫疗法。让小敏先站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适应后在商场里购物;接着再参加一些大规模的聚会;然后参加小聚会,并发表观点;最后和自己很惧怕的人交往。经常不断地练习,可以使病症有很大改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