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心病”一起治
□本报记者
胡廷彬
63期20版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发病率呈“双高”趋势,还常常如影随形。近几年来,北京、上海、辽宁、广东地区的一些医院成立了“双心门诊”,由心内科专家和心理专家共同对患者的心血管疾病与心理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专家表示,对于“双心病”,两种“心病”要一起治疗,效果显著。
家住福州40多岁的谢女士得了怪病:身旁有人时安然无恙,一人独处时则胸闷、气促,血压升高,吃降压药也没效果。后来她在心理医生那里找到了病根:原来近半年时间里,母亲因心脏病过世,一位好友由于高血压病突发脑溢血身亡。一次次的打击,使她总摆脱不了悲痛的情绪,潜意识里对死亡的恐惧日益加深,愈发焦虑、不安,从而引发高血压。经过心理咨询和抗焦虑药物治疗后,谢女士的高血压没有再发作。
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所心理工作室主任詹锦华说,掌管人体的心率、呼吸、情感和睡眠的中枢同处于下丘脑的“大脑边缘系统”,因此心理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常互为因果。焦虑、抑郁可导致高血压、心律失常、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此类患者在进行治疗心血管疾病同时结合心理咨询和精神类药物治疗往往能取得好的疗效。
一部分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常常伴随焦虑、抑郁症。
有一位70岁左右的阿婆,平时身体很硬朗,自己也挺自豪的。不料有一天突然出现心慌胸闷的情况,休息了一段时间反而越来越糟。阿婆的子女赶紧把她送到医院急诊科,不久被确诊为冠心病。通过药物控制,她的病情一直很稳定,但阿婆的心病却一天天加重,整天缠着医生,一会儿担心这个,一会儿担心那个。此外,对于医生开的药物,阿婆也是100个不放心,一看到说明书上的副作用,她就害怕得不行。
后来,医生们发现,阿婆是患了焦虑症。怎么缓解她的焦虑呢?医生们找来几个也同样是冠心病的患者,让他们给阿婆现身说法。此外,在给阿婆的药中,还专门加了抗焦虑的药物。一个多月后,阿婆的情绪终于平静下来,两种“心病”都有了明显好转。
福州市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江挺介绍,临床上有30%的慢性心血管患者伴随焦虑、抑郁、情绪波动大等症状。一方面原因是患者对疾病过分关注引起过分焦虑,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部分医生对患者沟通不足,引发患者对病情认识不清,导致焦虑抑郁情绪。他说,心内心内科的医师在治疗过程中也会运用言语暗示等手段调节患者心理,但无法像心理医师那样专业、系统地进行心理辅导。
詹锦华说,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容易并发心理疾病,最常见的就是焦虑症、抑郁症;而一旦有心理疾病,又会反过来诱发心血管疾病,影响康复,即出现了“双心”问题,尤其是一些患心血管疾病多年的老病号,由于长期受疾病折磨,很容易患上抑郁症。
对于心血管疾病伴随心理问题的人,要科学地饮食、运动、睡眠、服药。通过这些调节,患者的身体状况得到改善时,对解决心理问题有很大的好处。
不过,专家指出,一旦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就要适当用药治疗。如患者持续焦虑、抑郁,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就要及时找心理医生就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