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产后肥胖提示健康隐患

(2009-01-30 10:49:26)
标签:

产后肥胖

谢玲

林宝珍

健康

分类: 健康资讯

产后肥胖提示健康隐患
让新妈妈有个好身材
■指导医生:福州市第一医院妇产科谢玲副主任医师
           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美容科林宝珍副主任医师
□本报记者 刘佳

    生孩子一定会毁了身材吗?其实你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调整自己的体质,使身体机能始终充满活力,大多数女人在生孩子后半年内都能恢复正常身材。
内分泌失调
    王青(28岁):生孩子前我的体重只有45公斤左右,可生完孩子我却一天天胖起来,竟达到65公斤。现在我东西也不敢吃了,可还是一直这么臃肿。
    谢玲医生:产后肥胖与遗传因素、精神、环境因素改变,饮食习惯,营养状况及有氧运动情况等密切相关,近几年来还有一种比较受认可的说法是与产后体内内分泌的改变有关。一种脂肪组织分泌的激素--瘦素在起作用。肥胖基因的蛋白产物瘦素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6000的脂肪组织源激素。瘦素可能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下丘脑体重调节中枢引起食欲降低,减少能量的摄取,同时通过代谢率增加而增加能量的消耗及抑制脂肪的合成,减少脂肪的堆积而使体重减轻。自1997年以来,西方和日本等国的研究者对不同人群进行了血中瘦素水平检测及瘦素基因和瘦素受体基因的分析,研究认为,肥胖者对瘦素的敏感性比正常人低。
    原因:1、饮食:三餐无规律或长时间节食,都会打乱体内的平衡。2、情绪因素:由于工作压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和情绪改变反射到神经系统,会造成内分泌失调。3、环境因素:空气中的一些化学物质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人体后,尤其是长时间接触后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导致内分泌失调。4、起居无常:如果每晚睡眠4小时或不足4小时,人体对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就会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内分泌。5、药物影响:长期服用避孕药会增加体重,另外人流能够破坏人体内激素平衡,若人流反复多次施行,易导致内分泌失调。
    防治:调节内分泌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喝水,同时多参加运动。生活要有规律,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中医治疗内分泌失调主要通过调理气血、化淤散结进行调理。
偷懒节食
    小雪(22岁):我属于很容易胖的那种人,所以我平时都吃得很少,而且基本都吃素,一有发胖的迹象,我就饿自己两天。生完孩子后,我像充气气球一样,胖得很明显,虽然还在哺乳期,可我已经不敢吃东西了,现在完全没有乳汁分泌。尽管这样,我还是一点也没瘦,所以我就买了瘦身霜,希望能瘦下去。
    林宝珍医生:节食会使身体的新陈代谢率降低,到最后反而流失肌肉,而不是减去脂肪,而且体力也会因此下降。看的出来,小雪发胖是缺乏运动造成的。坐月子期间,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走动走动帮助血液循环,等到做完月子后,就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体能运动。每周运动2至3天,每次运动维持30到45分钟,才会有最好的减肥效果。小雪使用瘦身霜可能会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必须注意是否对瘦身霜过敏,最好先小范围涂抹试试有没有过敏反应,确定安全后才可使用。
    小雪摄入营养不足导致没有乳汁就无法哺乳,而每100毫升乳汁中含热能7070千卡,4.5克脂肪,每天泌乳850毫升可消耗热能800干卡,相当于90克体脂肪。可见,哺乳可消耗大量脂肪和蛋白质,促进体形恢复。所以过度节食决不是个好办法,运动减肥才能有效。
脾虚湿盛
    美美(30岁):我本来就有点胖,生了孩子之后又胖了不少,家人都说我脸色很苍白,是虚胖。
    林宝珍医生:中医认为,女性产后肥胖多属于脾虚湿盛。可以咨询中医,适当使用健脾的中药,比如黄芪、茯苓等。平时多吃些帮助水液代谢的食物,如薏仁、红豆。另外,针灸足三里、三阴交等,也能达到不错的效果。
    脾虚湿盛型的肥胖常表现为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胃胀食欲差、大便稀薄,舌色淡,舌苔湿腻,脉搏细而缓慢。
    食疗健脾:
    马铃薯烧牛肉:十分养脾胃的经典美食,也可配伍人参、山药、红枣等同用。
    健脾中成药:参苓白术丸和四君子汤都可补中益气,健脾养胃。
    山药:山药药性甘淡平和,熟食,可健脾益气。山药茯苓饼:山药、茯苓、面粉的分量比例为1∶1∶3,白糖、猪油、桂圆肉适量,做成饼,可作为早餐或平时的零食,随量食用。
小贴士
    产后恢复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有些准妈妈为了产后身材恢复得快,在怀孕期间就吃得很少。谢玲医生提醒,这种做法不可取。她曾接诊一位舞蹈演员,由于担心发胖,怀孕时营养摄取不够,导致胎儿太小发育不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