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火入魔 一公务员想当官成癖
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教授林大熙:浮躁人群容易出现心理疾病,随时调控情绪可避免出格
第40期 20版
□ 本报记者 林锦旺
11月14日,记者在省煤矿中心医院看到小郑和其他人在做“集中注意力”的训练,他入住心理病房已经一个多月了。他患的是“夸大妄想症”,表现为把自己当成“官”,把所有人都当成下属。
“‘夸大妄想症’属于精神病的范畴,患者以为自己在某方面是世界上最强的人”,心理治疗中心负责人郑金枝说,“但是,小郑只是急躁和紊乱,还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在他情绪稳定时进行心理治疗。”
据了解,小郑被诊断为“精神病”,他的病是一步步加重导致的,而源头是人们常说的“浮躁”。
郑金枝介绍,浮躁渐成社会风气,主要表现为急功近利,无法静下心来,以炒股、选秀等为标志,很多人想一夜暴富或者一夜成名。小郑便是从浮躁开始,然后是焦虑,进一步是过度夸大与抑郁的循环交替,最后才是“妄想症”。
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教授林大熙指出,浮躁人群为心理疾病易感人群,随时注意调控自己的情绪,在关注外界的同时,多关注自己,心理疾病是可以避免的。
小郑,福州人,他父亲是平民阶层,母亲家族是当官的,他从小就生活在“父亲窝囊、母亲嚣张”的家庭环境,母亲身上的“官僚”气派熏陶着他,早在高中时就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当官。
因此,大学一毕业,他毫不犹豫就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如愿地进入面试并最终考取。
一到工作岗位上,他就表现出同龄人所没有的“锐气”。很多事情,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一手独揽;只要领导一出现,他就极尽溜须拍马之能事。将“一心想往上爬”的心态暴露无遗。
早工作几年的同事不以为然:“刚进来就想当官,没有十年八年休想,你还嫩着呢!”很快地,小郑和一些同事便发生了矛盾。
点评:
郑金枝认为,母亲家族对小郑的影响是巨大的,她希望小郑也像她家人一样能够从政,手握重权,长期的思想灌输使小郑以为“当官”是他的必然出路,于是一考上公务员就以为离“官位”不远了。
焦虑 急于求成失眠腹痛
因为急于求成,小郑不止一回对着比他年长的同事指手划脚。
领导见状,以为他确有能力,便给他一些较为重要的任务。小郑以为受到重视,便更加卖力,但是无奈能力有限,在规定的期限里,他还是没有完成。
领导知道了底细,便对他说:“小郑,凡事都有个过程,领导都是从基层一步一步做起来的。”
小郑发现,他还是原地踏步,他不甘心。越想越烦躁,越烦躁越想,一直无法释怀,以至于他彻夜难眠。从那时起除了失眠,他经常腹痛。
点评:林大熙教授指出,当焦虑达到一定程度时常常引发各种生理问题,失眠、腹痛等是其表现。
躁狂与抑郁
对着墙壁谩骂同事
无法达到预定目标,小郑逐渐对上级心生妒忌:“他们也不见得比自己强”,他又想:“没有他们,我早就往上爬了”,于是将他们当成绊脚石,由妒忌变成了怨恨。
小郑还是每天笑脸相迎,但其实他心里难受,回家之后,他才像胀破的皮球一样发泄出来。他面对墙壁,联想着他的同事,然后进行轮番攻击,口头谩骂加上对着墙壁摔书本、扔飞镖等。谩骂一阵过后,他浑身无力。
每次背后对同事进行“狂轰乱炸”之后,他都十分忧愁。这样循环反复多次,他终于彻底地崩溃了。
点评:郑金枝认为,经过努力,小郑发现现实和理想是有距离的,巨大反差使他无法静下心来思考,他时刻担心(焦虑)没有当上“官”会让母亲瞧不起,嫉恨“挡了他的路”的上级同事,无法宣泄不满,只好背后“操作”了。狂躁地发泄之后,便有了抑郁倾向了。
治疗
扮演下属和领导
心理治疗中心为小郑开出的 “处方”是挫折训练。
让小郑作为一名下属,一名心理医生扮演他的上级同事,另一名心理医生扮演领导。“领导”将一项任务交给他们两个人,“上级同事”很漂亮地完成了,而小郑却无法完成。“领导”对“上级同事”大加褒奖,而对他横加指责。
郑金枝指出,该训练可以让他明白:很多事情自己处理不好,领导没有提拔他是有理由的。
反过来,让小郑扮演领导,两名心理医生扮演下属。“下属”在一件重要的事情中出了重大错误,有关部门追究责任,“领导”需要担责,如果不进行必要处理,可能被免职或者引咎辞职。
郑金枝指出,当他成为理想中的角色,处理该角色需要面对的一些事情,使其发现领导并不是那么容易当的,没有一定经验和资历是无法胜任的。
预防
浮躁人群需忍耐冷静
林大熙教授指出,人们经常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因为心理承受能力并没有得到增强,便出现了很多“浮躁”人群,一旦发展下去极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最终导致精神问题。
浮躁只是一种心态,离心理疾病还有一定的距离。运用方法可以克服。当你感觉到浮躁时,及时转移注意力、发泄等来调整情绪。
认识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道理,做事情必须循序渐进,因此培养耐心和毅力是至关重要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