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癌细胞转移腹腔从23%降至2.5%

(2009-01-20 22:21:34)
标签:

健康

伽马刀

癌细胞

肿瘤

方公贤

分类: 健康资讯

省人民医院实行胃肠肿瘤局部新辅助治疗12年
癌细胞转移腹腔从23%降至2.5%

专家:术前局部用药,手术评分有效监督医生,为术后治疗提供依据,提高患者根治度

 

■ 专家简介  方公贤 全国高科技健康产业委员会胃肠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福建省常务理事,福建省中西医结合研究院肿瘤研究所副所长,福建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本报记者 林锦旺 刘佳 文/图

 

    近日,由中华医学会与福建省人民医院主办的全国首届“推广应用‘胃肠肿瘤质量控制’学术研讨会”举行。
    全国高科技健康产业委员会胃肠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方公贤介绍,省人民医院肿瘤科实行胃肠肿瘤区域辅助性治疗自1996年开始12年以来所得临床数据显示,胃肠肿瘤肝脏和腹腔转移度从23%降低到2.5%,2007年他又开创了“胃肠肿瘤规范化治疗评判标准”(也称为胃肠肿瘤质量控制),对肿瘤科医生手术成果评分,对医生进行有效监督。
    据悉,省人民医院是胃肠肿瘤质量控制的国内唯一试点。
    方公贤介绍,所谓胃肠肿瘤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胃肠肿瘤手术前的新辅助治疗和手术中的病理数字公开,即在开刀前对患者进行一段时间的局部用药,在减少癌细胞转移程度之后进行手术。
    他说,手术后病理科医生进行检测,将病人和手术的情况都通过数字形式显示,以此给肿瘤医生打分。分数的高低不仅可反映医生的手术水平,而且可为患者术后提供个性化治疗。
   “新辅助治疗和数字病理化,都是传统的胃肠肿瘤手术治疗中所没有的。”方公贤强调。
手术前 局部用药
比全身用药效果好百倍

    方公贤告诉记者,对于胃肠肿瘤,传统方法一般是在患者通过各种手段检查出肿瘤之后马上开刀,将肿瘤切除之后再进行化疗,或者和其他器官的肿瘤相似,事先进行全身性的新辅助治疗,以控制癌细胞的转移。
    “与其之后控制,还不如提前。”他还分析,必须考虑到胃肠肿瘤的转移特点。
    以胃癌为例,转移多为腹腔种植转移,而手术前腹膜血浆屏障是完整的。所以术前向腹腔灌注化疗药物的效果非常理想,比全身用药的效果好百倍,并且副作用也大大降低。
    方公贤指出,区域性用药大幅度降低了肿瘤细胞复发转移的机会,为医生成功实行外科手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手术 数字病理化
10项评判标准 每项10分

    方公贤总结出10项评估恶性肿瘤复发转移危险性的评判标准,标准都有数字,由病理科检查判断,因此称为“数字化病理”。
    这10项数字化病理包括手术切端距肿瘤的距离是否合理、清理的淋巴结总数够不够、有没有使用腹腔冲洗液等内容,这些数字经病理科测量后给手术打分,总共100分,每项标准10分。
    他介绍,10项数字化病理包括上下切端、环切缘、远近端系膜、尖淋巴结、区域淋巴结总数、区域淋巴结组数、整大块、淋巴结转移度、腹腔游离癌细胞、脉管癌栓,其中有几项是由他首次提出来的。以下列举三种:
    手术切端 手术切端的上限长度为胃癌5cm、结肠癌10cm、直肠癌2cm(直肠下切段)。
    环切缘 手术必须环绕这整个肿瘤进行,以便尽可能彻底清除癌细胞。有可能扩散的癌细胞与肿瘤表面的距离就是环切缘,病理上报告体现的规范化数字为2mm(中下段直肠)。
    淋巴结转移度 淋巴结转移度与清除淋巴结总数呈反比,如若意识到有淋巴结转移,应尽可能多清除淋巴结,分为三种指标:无转移、转移淋巴结占总数50%以下和转移淋巴结占总数大于等于50%。
    方公贤说:“分数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手术水平的高低,规范手术程序,对医生是有力监督,比如一个得了50分的医生,患者是不会找他看病的,医生在手术过程会更加认真负责。”
个性化治疗 用药精确
    据了解,胃肠肿瘤患者经过手术后还需要进行个性化治疗,医生通常情况下都是通过自身的经验判断采取哪种治疗方案。这种依据是较为模糊的。
    方公贤说,“数字化病理为手术后的继续治疗提供了精确的依据,真正实现了个体化治疗。能够根据数字化病理为术后患者进行分期,因此数字化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他认为,术前的区域性新辅助治疗和数字化手术、根据数字化病理进行个体化治疗就形成了完整的胃肠肿瘤治疗过程。只有这样规范化的治疗,才能提高患者的根治度。
    方公贤补充,按照规范操作的医生所得的分数都比较高,但也会出现个别的低分,这不代表医生的手术水平低,仅说明患者疾病的程度。
癌症晚期需姑息治疗
    福建省肿瘤医院副院长陈强:姑息治疗可使癌症晚期患者存活期从几个月提高到一两年以上
□ 本报记者 林锦旺

    2008年上海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年会上,专家指出,目前有很多肿瘤患者出现“过度诊断、过度医疗”、“很多病都是治出来的”。
80%的晚期癌症患者“过度治疗”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80%的癌症晚期患者有意或被迫接受超过疾病治疗需要的“过度治疗”。全球肿瘤患者也有1/3死于不合理治疗。因为“过度治疗”盛行,癌症患者的死亡率上升了17%。
    据了解,针对被诊断为不可逆转的重绝症病人,目前国外医疗机构的通常做法是对其进行 “姑息治疗”。“姑息治疗”是什么?记者就此采访了福建肿瘤医院副院长、省肿瘤研究所副所长、内科主任医师陈强。
一患者接受7次“伽马刀”
    记者:目前福建肿瘤患者中存在的过度治疗现象严重吗?
    陈强:很严重。不止是我省,这是全国性的问题。主要是适应症掌握不严。
    记者:您有没有遇到类似的典型例子呢?
    陈强:有个肺部晚期肿瘤患者,癌细胞已经脑转移,刚开始是在大脑右侧,他就接受“伽马刀”,控制了之后,一两个月之后,癌细胞转移到大脑其他部位,他又去做“伽马刀”,一两个月后还是复发,总共做了7次“伽马刀”。不少肿瘤的治疗方法本身都有损伤,7次“伽马刀”已经过量。
针对晚期癌症,姑息治疗应成主角
    记者:姑息治疗是什么样的一种治疗呢?
    陈强:它是针对根治性治疗而言,根治性治疗是通过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使肿瘤缩小或者直接切除,它主要用于早期和中期癌细胞还未扩散至无法逆转的肿瘤患者。而姑息治疗就是在控制肿瘤继续扩散的前提下,改善肿瘤的各种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在此基础上延长患者生命,较适合晚期肿瘤患者。
    记者:目前在肿瘤医院,晚期肿瘤患者主要是采用姑息治疗吗?
    陈强:不少患者认为姑息治疗就是放弃治疗的意思,其实姑息治疗也是积极治疗,姑息治疗应该成为治疗的主要手段。
晚期癌症也是慢性病
    记者:有些病人认为不能进行根治性治疗就等于坐以待毙了,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吗?
    陈强:这是片面的,不能进行根治性治疗的情况,恰恰是姑息治疗发挥作用的时候。
    记者:有何作用?
    陈强:癌症已发展到晚期的患者,会出现许多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稳定。姑息治疗通过用药、营养支持和心理辅导等手段将它们控制在病人的承受范围之内,减轻这些并发症对病人的“折磨”。随着许多新的姑息药物的出现,不仅可以减轻痛苦,而且将癌细胞控制住,不缩小也不扩散。晚期肿瘤只要治疗合理,就可以达到控制的目的。过去所说的“姑息疗法”相当于“临终关怀”,持续时间最多不过一两个月,如今临床证明,“姑息疗法”可使晚期肿瘤患者存活更长时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