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宵苦读→嗜睡厌学
心理学副教授林贤浩:父母合理期望才能培养孩子自信,不要拔苗助长
2008年10月30日 20版
□ 本报记者 林锦旺
小满,今年在一所重点中学上初一。第一次考试成绩排在班级中下游,父母
“轮番”教训,说他不用功,整天贪玩,还怀疑他跟社会上闲散人员厮混影响学业,他们每天像伺候皇帝一样伺候他,他居然辜负了他们的期望。最后,父母以不给晚饭吃为惩罚,让他自我反省。
小满被骂怕了,从那以后每天多花3个小时学习,经常凌晨两三点才入睡。他还是担心时间不够,万一别的同学比自己用功怎么办?于是,本该适当休息的周末,他居然24小时都用在了读书,读到通宵都不觉得累,第二天上课照样精神抖擞。
这样“拼命”应该有所回报吧!没想到的是再接下来考试中,小满竟然考得比上次差!这下父母训得更加厉害了,气头上的父亲吼:“干脆回家睡觉,不要丢人显眼了!”
小满也以为很“丢人”,并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力是否有问题,分析后得出结论:自己是个没用的人,努力也是白费。于是他开始迟到和逃课,躲在家里睡觉。将被子一蒙,忘记所有烦恼。
他常常一睡就是一天,而且睡觉过程中在床上滚来滚去,看起来很不安,有时头就会碰到墙壁上,胳膊肘也不时磕碰到床沿,脚在床头柜上重重一踹……醒来时才发现浑身酸痛,有些地方肿起来,有些地方乌青。
父母拿他没有办法,于是寻求心理援助,但是小满一直不肯去见心理咨询师,林贤浩副教授对小满父母说:“其实问题出在你们身上。”
他分析,小满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身处新的环境,由于每个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同,有的同学很快适应并出成绩,有的同学却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小满属于后者。小满成绩不理想是正常的,不过也是暂时的。
但是父母却将“正常”当作了异常现象,怀疑他不用功甚至到外面“厮混”,这是恨铁不成钢导致气急败坏,期望越高往往失望越大。小满为了让父母满意,拼尽全力,通宵读书,这种极端的方式导致生物钟紊乱,接连的挫折之后,他的心理期待跌入低谷,开始怀疑自己,“事实”证明很“没用”,长期透支学习,出现了嗜睡、厌学的症状,积重难返。
要让孩子恢复正常,重建自信,最关键的是从“源头”着手,也就是改变父母的观念,不要期望过高,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一味拔高无异揠苗助长,反而扼杀幼苗。父母施加的压力与孩子的自信往往成反比。其实一旦小孩出现问题,应该首先找问题的是父母而不是小孩。
专家简介>>
林贤浩
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应用心理学系主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卫生科医师,福建省精神残疾人联合会主席,福建省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