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不良反应
多数来自美容院
□ 本报记者 林锦旺 罗小琴
2008年10月30日 02版
10月22日上午,30多岁的方景(化名)“闯”进省人民医院皮肤科,科室副主任医师林宝珍虽然多年来接诊的患者不计其数,但看到该女子时,还是吓了一跳:一张扭曲得有点夸张的脸,由于双颊浮肿,不仅往两边扩张,脸的面积变成了正常的两倍,还朝上挤压眼眶,使得眼眶深陷;另外,嘴唇朝前伸出几厘米,侧面看超过了鼻尖,上嘴唇朝上翘了起来。
林宝珍诊断其为“严重皮肤过敏”,并询问她这几天的饮食与用药情况。方景表示并没有吃任何奇怪的东西,也没有服用药物。
“这几天是否使用一些新的化妆产品?”林宝珍问。
“我从不化妆的,但是前天有个朋友推荐我用一种护肤品,抗皱的,她用了几个月,说效果很好,送了我一瓶。我回家用小手指沾了一点出来,在右边脸颊上随便涂了几下。”
方景不相信这会跟她“面目全非”有关,因为朋友告诉她那是“进口名牌”。
但林宝珍告诉她,问题恰恰是“随便涂了几下”导致了过敏。过敏跟是否名牌没有关系,而跟患者的体质有关,“再好的品牌也会过敏”。
化妆品引起的过敏是临床上统称的“化妆品不良反应”中的一种。
所谓化妆品不良反应,是指在化妆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正常功能以外的对所施用皮肤造成的不良影响,包括过敏反应(这和药物不良反应具有共性)、蓄积反应(又称化妆品色素沉着)、化妆品皮炎、化妆品毛发损害和化妆品指甲损害等。
据记者查询的国内一组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其中,化妆品接触性皮炎占70%~90%;化妆品痤疮发病率占3.5%~10%不等;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发病率约为化妆品不良反应的10%~50%。
目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我省唯一由卫生部指定的化妆品不良反应鉴定机构。该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陈丽红提供的数据显示:鉴定机构自2005年运行以来,每年接待的化妆品不良反应鉴定者在50例左右,但是,“临床中的化妆品不良反应者远远高于检测人数,因为很多人会考虑到费用问题”。
林宝珍也表示,只有少数一部分人会考虑去做鉴定,不少人觉得“没有必要,还是治疗要紧”,有些人担心“鉴定结果出来化妆品厂家不认账”,另外有些人觉得“太麻烦了”。
陈丽红提醒,若消费者怀疑自己的皮肤问题是由化妆品引起的,可带上可疑化妆品,先找门诊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医生证实了消费者的怀疑之后,再带产品到医院检验科进行斑贴试验,两天后可以得出结果,以证明不良反应确实与可疑化妆品有关。这个过程需要往医院跑两次,每个产品检验一次需要100元。如果得到确诊是化妆品引起过敏反应,则可凭医院出具的过敏证明向厂家要求退货。
调查
因为去了美容院 很多女性集体就诊
据了解,患者方景经过治疗后,目前已经恢复正常,她表示化妆品来自好友推荐,据她说,好友经常到福州某家美容院做美容,这种品牌的化妆品就是那个美容院的美容师推荐的。
10月23日下午,一对夫妇来到省二人民医院医学美容科,丈夫不断指责妻子:“叫你不要去你偏去!”
副主任医师陈美华发现,被指责的妻子两腮红中带紫,与脸部其他皮肤区别明显。她很快知道丈夫叫妻子“不要去”的地方是福州的一家美容院。
据妻子介绍,22日她到该美容院做脸部的美白护理,一名年轻的美容师向她推荐一种刚刚到货的美白化妆品,在被告知“若不相信可以免费体验”之后她动心了。
体验完毕后,她发现脸部果然比先前白了许多。但是22日早上起来,她感觉腮帮发烫,照镜子才发现成了大花脸了。
陈美华解释,有些化妆品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护肤,超时将产生不良反应,美容师可能专注于推介产品,忘记计算时间,造成了大面积的色素沉着。
陈美华告诉记者,类似的病人很多,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是美容院,第二是使用别人推荐的产品,这些“别人”也大多出自美容院。记者从省立医院皮肤科吕萍主任医师处了解到,美容院使用化妆品导致不良反应问题特别突出,很多女性往往是因为去了某一美容院而集体来就诊的。
隐患一 美容师缺少专业培训
据福州XX美容美发化妆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助理王松年(化名)介绍,该公司主要向美容院提供产品,主要包括两大类:膏霜类和精油类。
王松年透露,化妆品新产品是经常更新换代的,一个稍大一点的美容院都有4种左右的化妆品品牌,有一种是相当赚钱的,有两种是收支平衡的,有一种是亏本的,所以美容院为了经济效益会经常更换品牌,所以他就经常去培训美容师。
对此,芳香疗法研究专家福建中医学院医史讲师杨淑静表示担忧,无论是功能性化妆品还是精油类化妆品,操作的美容师必须都在专业人员的是培训指导下进行。
杨淑静指出,精油的成分特殊性决定它的安全敏感性,大多数精油具有多种成分,如薰衣草精油就含有萜类、芳香醇和乙酰,使用在消费者身上之前,必须对消费者的体质进行了解,在使用时用多少分量、哪种手法、多长时间等都是有讲究的,而这一整套的操作必须在具有对精油知识系统了解的专家指导下进行,才尽可能做到安全。
杨淑静说,美容师虽然经过培训,但他们的目标主要放在推销某些产品上,相应的理论基础很薄弱。
就精油而言,她介绍,在英国有一整套的知识体系,学习它的教科书总共有10多本,而国内的大多数美容师靠网上搜寻资料自学“成才”,毕竟离“系统化”很远,他们急需专家的指导。
据悉,福建还没有一家培训精油美容的正式机构。
隐患二 进口产品实是国内“贴牌”
福州某大型美容美体养生会所执行总监告诉记者,就美容方面,该会所有美白、保湿、祛斑、防皱等10多种项目,这些项目只使用两种进口化妆品,一种来自法国,一种来自日本。之所以不想用国产的原因是担心“品质不够好”。
王松年向记者透露,很多美容院的化妆品都声称使用外国牌子,其实都是国内制造,属于“贴牌”生产。
拿精油类化妆品的质量来说,杨淑静透露,一些美容院的精油大多数为人工合成的产品,并非产品宣传的“纯天然”,虽然气味跟天然精油相近,但功效相差甚远,隐藏着潜在的危害。她自己用的精油都从国外直接购买,国外生产精油包括蒸馏、压榨、有机溶剂提取等技术,在流向市场之前必须经过专门的监管委员会检验合格才能通过,国内这方面的生产技术仍不够成熟,目前尚无专门的监管部门。
王松年透露,其实某些功能性化妆品里含有重金属铅和汞,它们可以加速皮肤的美白进程,但因为正常人的皮肤新陈代谢周期为28天,强迫美白时间久了会造成严重的色素沉着。
化妆品不良反应典型病症
化妆品皮炎
近日,35岁的个体户余小姐心急火燎地来到省二人民医院美容科就诊。9月中旬她在一家商场促销活动购买了一盒某品牌的粉饼,在使用20多天后,她的脸部出现红肿、化脓。脸上的变化让余小姐措手不及。
高三学生晓丽今年暑假的一天,和同学去户外游玩,妈妈深恐女儿白皙的皮肤晒黑,特意将她自己使用的防晒霜给女儿涂上,没想到这一涂,却涂出了化妆品皮炎,皮肤出现剧烈烧灼感。近段时间夜里经常被热醒,严重地影响到她的学习,试过很多方法,但就是不见效。
省二人民医院美容科陈美华副主任医师介绍,余小姐因使用化妆品而导致脸部红肿、化脓属化妆品皮炎,在20多天后发生过敏反应,属IV型迟发性变态反应,一般在接触化妆品4-25天后发病,而晓丽是由于皮肤黏膜受到强烈刺激引起,一般在接触化妆品后几分钟即可发病。
针对化妆性皮炎应该如何治疗呢?陈美华指出,首先,应立即停用正在使用的各种化妆品,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斑贴试验,以明确病因。饮食上应避免吃辣、葱蒜类等带有刺激性的食物。局部症状较轻者可用温水清洗,忌用手搔抓,不用碱性肥皂或香皂,数日后可自行痊愈。
化妆品皮肤色素沉着
35岁的高女士来到省立医院皮肤科就诊时满脸黝黑。她和吴女士是好友,吴女士前段时间在商场促销买了某品牌的粉底霜,涂抹粉底霜后肤色细嫩光滑。吴女士觉得这产品的效果立竿见影,于是就带着高女士也上商场买了一瓶相同品牌的粉底霜。但事与愿违,高女士涂抹了一周以后,脸上的皮肤出现了黑色素,整张脸好象是川剧变脸从黄皮肤变为黑皮肤,这让高女士懊悔不已,赶紧到省立医院皮肤科就诊。
吕萍主任医师介绍,化妆品引起色素沉着,一般是在使用化妆品1个月~4个月后逐渐出现淡褐色或褐色的致密斑点,以眼周和颧部多见。但像高女士在一周之内出现色素沉着并不多见,主要是与化妆品中的美白成分可能含有化学成分镉和铅有关。此病的治疗以调养为主,治愈率才50%,并且疗程较长,须两年以上黑色素沉着才有可能淡化。色素沉着较轻微者,疗程为1个月-3个月,色斑严重者,疗程为6个月-12个月。
化妆品综合脸
26岁的张小姐愁眉苦脸地来到省立医院皮肤科就诊。她化了浓妆,但仍掩饰不了脸上凹凸不平的状况。她向吕萍医生诉苦道,在5月时她经别人介绍使用了一款美白系列产品,在头一个月使用时皮肤好象焕然一新,像婴儿般白白嫩嫩,原本脸上的斑点都无影无踪;但好景不长,在连续使用了2个月后,皮肤两颊不知何故爬上了血丝,整张脸变得通红,像猴子屁股一样,
多方求治无效。因为这样,她每次出门前只好打上厚厚的粉底遮盖。没过多久,脸上又添“痘痘”。
吕萍经过检查诊断张小姐的脸部为“化妆品综合脸”,使用的美白产品含有激素,起初对改善皮肤状况效果非常好,但久了之后皮肤就出现化妆品皮炎。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症,由于没有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在脸上涂上厚厚的粉底无疑对她的皮肤是雪上加霜,导致皮肤无法进行呼吸,出现了化妆品痤疮,又感染上真菌,导致脸部的花斑癣出现。
吕萍提醒说,不少女孩爱美心切,通常都是把自己的脸当成护肤品、化妆品的“试验田”,往往听人介绍什么好就用什么。还有的人选用护肤品、化妆品不当,使皮肤变薄,容易发生过敏反应。严重的是,出现症状后,她们往往选择继续用化妆品遮盖,结果造成皮肤进一步受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