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幼儿“结婚”游戏
专家:莫以“大人之心”度“孩子之腹”
□ 本报记者 王陈姗 文/图
幼儿经常玩模仿成人的游戏,像“结婚游戏”、“过家家”、“医生检查”等。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游戏中一些“逾越”行为便担心这类游戏会产生不良影响。福州台江区艺文幼儿园王园长指出,这只是幼儿一种模仿行为,父母不必大惊小怪。
3岁幼女入“洞房”
小乖今年3岁,读小班。国庆姑姑结婚,小乖参加姑姑的婚礼后就热衷于“结婚”。老师说:“以前玩‘过家家’,小乖喜欢扮女儿,现在却争着要当新娘、当妈妈。”小乖妈妈说:“她最近老喜欢把毛巾、丝巾往身上披,说是婚纱。”妈妈起先还会帮她打扮,可是有一天,小乖却拉着同小区的小男孩装模做样地要“洞房”。小乖妈妈担心女儿继续沉迷下去会“早熟”,小乖当然不理解妈妈的焦虑,仍旧笑嘻嘻地说:“新娘子可漂亮了。”
园长分析:孩子玩“结婚”,只不过是一种模仿行为,成人不应以“大人之心”度“孩子之腹”,将孩子的这一类问题复杂化。“有的小朋友会互相亲吻,有时候还会跑来亲我、亲阿姨、亲保健老师。天真、纯洁是幼儿的天性。他们相互亲吻不过是表达‘喜欢跟你玩’、‘我很高兴’等情感。就像‘结婚上床’,其实孩子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内涵,只是感到有趣,‘新娘子很漂亮’,是单纯的模仿,家长不必过分忧虑。”
“干嘛欺负我老公!”
郑妈妈来幼儿园接莉莉时,看到女儿正在和其他小朋友玩沙子,妈妈觉得平常在家没有什么小朋友和她玩,就让她多玩一会儿。在玩的过程中,因为“抢地盘”,有个小男生的“高楼”被推到了。莉莉站起来很生气地指着“凶手”说:“你干嘛欺负我老公!”郑妈妈一时不明白:“什么老公?”在老师平息风波后,郑妈妈才知道,原来被莉莉称作“老公”的小男孩是他们玩“过家家”游戏老搭档。郑妈妈觉得好笑,想到女儿刚才那副认真的样子,又担心女儿会不会早恋?
园长分析:低龄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模仿。幼儿园老师有时会组织小朋友玩“过家家”,希望通过游戏模拟社会环境,让孩子懂得交际,在游戏中互相帮助,并且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很多小朋友都向往大人的世界,觉得大人很威风、很自由,每次玩“过家家”都特别投入,游戏后偶尔会难以“出戏”。
男孩戳女孩小屁屁
小姿和伟伟常到彼此家玩。有天玩“医生游戏”,伟伟扮医生,小姿扮病人。伟伟煞有介事地给小姿把脉、听诊,“诊断”小姿得了感冒,要打针。伟伟用食指当“针”,让小姿把裤子脱下来,小姿假装很痛开始哭。小姿奶奶听到进房一看,急忙拉开伟伟:“哎呀,你们在干什么!”伟伟吓了一跳,小姿笑着说:“我们在打针啊。”
园长分析:孩子玩“医生游戏”,检查身体,并没有特别意图,但有的家长看到孩子这种行为,或者孩子被异性小朋友摸,便上前制止。如果大人对孩子这种无意识的“性游戏”加以干涉或责骂孩子,会使他们觉得自己做了坏事,对孩子今后性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大人可提供其它玩具,或是引导他们做别的游戏,以转移幼儿注意及兴趣。
王园长总结,“孩子就像树木,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保证它挺直生长的根本。”家长在生活中要注意言行,并指导孩子有选择地观看电视节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