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跟福州安泰街道“家庭医生”随访
片医制度试水 水深多少?
福建医科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系教授郑振■:完善片医制度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先营造社会氛围,使片医与辖区居民互相了解。
2008年9月4日 2版
□ 本报记者 林锦旺 文/图
8月29日下午5时30分,福州安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责任医生严毅和责任护士刘萍换上白色短袖衬衫,浅灰色长裤,骑上配备的折叠式自行车,车后座上固定着一个写有“快点健康”字眼的车篮子。他们今天晚上的任务是往南门西营,对该片区内60岁以上具有慢性病史居民进行随访。
像严毅这样的医生被称为社区片医。在安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3个片医小组,每个小组由指导医生和责任医生及护士组成。
社区片医制度,就是社区医生联系家庭责任制度,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一个医师以辖区内家庭为基本服务单元,负责若干个社区,使每户居民都有相对固定的社区联系责任医师。
福州从去年开始试点,作为我省社区医生联系家庭责任制工作首批试点地区,福州市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社区医生联系家庭责任制工作在一年多的实践中得到辖区居民的初步肯定。其中鼓楼区安泰街道等社区是开展最为出色的试点之一。
记者从福州市卫生局获悉,福州市将于今年10月底前在马尾区、晋安区全面展开社区医生联系家庭责任制工作,并要求8县(市)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选2个社区或居委会开展该责任制的试点工作。全省也将在10月底全面覆盖。
目击
隔着铁门询问病情
“有人在家吗?”严毅冲着居民楼二楼205室紧闭的大门大喊。记者看到,该户像其他家庭一样,有两道门,木门之外还有一道铁门。该户户主姓陈,和妻子两人都患有高血压。60多岁的陈妻开了里面的木门,隔着反锁的铁门与严毅说起本地话来。
“你们是干什么的?”陈妻一脸疑惑。严毅说:“我们是安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能给您量次血压吗?”陈妻说:“我都有按时吃药,不用量了。”
严毅又询问了她最近的吃药情况和药物名称。她告诉记者,这就算是拒绝了,但是现在还好一点,因为这户人家已经建立健康档案,也曾随访过一次,彼此认识。在去年10月份开始入户时,很多人还将她们当作推销人员呢。
依伯坚信保健品可治偏瘫
区别于205室,305室的刘依姆一开门就将严毅让进大厅。其丈夫张依伯在里屋看电视,他患有偏瘫,不能行走。刘依姆为了照料他,晚睡早起,以至于血压上升,她给严毅打了电话,请她们测测血压。
严毅建议刘依姆:“血压计每年都要调测一次,拿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我们可以帮您调测。”
记者问刘依姆:“您觉得她们来你这里对你的病情有什么帮助吗?”
刘依姆说:“老头子已经偏瘫不能说话和走路,一天到晚也没个说话的人,她们过来至少可以跟我聊聊天。”
严毅对记者说:“我们不仅要测量血压、登记病情变化和提醒每年一次进行体检,有时候还要心理抚慰。”
记者发现靠门一侧放着一个塑料袋,满满地装着十几个包装盒子。刘依姆说出一种保健品的名称。她说:“老头子偏瘫之后便不吃药了,他认为治疗偏瘫就只能吃这种东西了,怎么劝都不听。”
尴尬
片医还不被居民熟悉
8月29日,记者跟随安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个“片医”团队之一到福州市鼓楼区西营里一带上门随访,从下午5点半开始到晚上8点半左右结束,一共随访15户居民,其中13户为第一次随访。随访中,记者发现,多数居民并不排斥“片医”,能够配合测量血压、询问病史等工作,其中两户拒绝;大部分居民对“家庭医生”感到陌生,有些人将它与“居委会”混为一谈。
“家庭医生”严毅告诉记者,经过上门随访的居民,除非特殊情况,主动打电话到社区服务中心问诊的寥寥无几。记者询问:“您在入户、随访和问诊中觉得困难吗?”
严毅用用三个字回答:“都很难。”
记者随严毅团队随访,发现15户居民有13户说是第一次见到家庭医生,对这个职业并不是很了解。
安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丁毅黎说:“社区医生联系家庭责任制是一个新生事物,碰到阻碍和难处是正常的,但方向是没错的。”
鼓楼区卫生局有关人员说,经过一年多的开展,区内各试点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某些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成立了家庭医生团队,只是到目前为止,社会氛围还不够。大部分居民身体出现问题后,通常会想到省立医院、协和医院等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不太了解。
福建医科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系教授郑振■指出,这需要一个过程。
提问
居民不识出诊费
该谁支付合适呢?
严毅告诉记者,像张依伯这样的偏瘫患者,有时候需要家庭医生上门服务,这就是出诊。
“出诊费由谁来付呢”,
记者问。
“由居民支付,每次9元,但是要分不同情况,如果居民只是测量血压,就是免费的,如果是输液和看病,就需要收取输液费和出诊费的总和,这在出诊之前必须与居民说清楚,一般他们都会支付的”,
严毅说。
但她又说明,大部分居民并不清楚家庭医生出诊收费的规定。因为目前要求出诊的居民也是少数,他们需要办一张专付出诊费的磁卡,出诊结束后,他们到安泰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用卡交款。出诊所得完全归公。
“我们的工资和奖金并不来源出诊费,完全是上面拨款和疫苗接种所得,因为出诊的次数不多!”
郑振■教授指出,家庭医生的经济补偿问题,到底由第三方——政府买单还是由受益者(社区居民)来支付,这是“片医”制度是否成功运行的核心问题。
如果要社区居民乐意付费,家庭医生就必须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居民又必须正确地认识家庭医生的能力,他们毕竟不是万能的,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应该另寻他途,在这个问题上家庭医生也应该主动提出,因为如果在不能解决的问题上出差错的话,责任和赔偿由谁来承担并不明确,这是社区居民没有首选家庭医生的最大原因。
丁毅黎对记者说,安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全部属于外聘,他们的工资和奖金完全由中心支付。
9个片医管3万居民
医疗质量如何保证?
郑振■教授又指出,社区居民没有首选家庭医院的原因还包括家庭医生有没有足够的数量和质量。
据统计,单单安泰街道社区就有7000多户、3万多名居民,包括五一广场、西营里、圣庙、乌山、于山、乌塔、加洋7个居委会。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只有3个团队总共9人。平均起来,一个家庭医生要负责3333多名居民的健康档案的建立、随访和出诊等工作。从去年10月开始试点到现在,尚有1万多名居民没有建立健康档案。按规定,入户后一礼拜要随访一次,但是实际上3个团队一周随访数却不足50户,因此不可能达到每周每户都随访到位,往往这次随访的居民户都是第一次随访。
据严毅介绍,3个“片医”团队,3名指导医生均由副主任医师担任,另外3名责任医生有两名是去年刚毕业的,获得职业医师资格不久。平常出诊目前也只由严毅一人负责。
专家
片医制度处于过渡期
郑振■教授指出,完善社区医生联系家庭责任制需要一段时间,目前处于关键的过渡阶段。需要先将形式确立起来,让家庭医生与辖区居民互相认识。这其中包括:家庭医生必须让居民了解有哪些问题是自己可以解决的,而且效果不仅不比大医院差,反而更加便捷;居民对家庭医生的能力也应该有个大体认识。
鼓楼区安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之一的指导医生詹仰凤主任医师说,目前双向转诊制度还没有出台,这也是家庭医生真正服务到位的一大阻碍。
9月1日,记者从省卫生厅科教处获悉,原本一年两次的全科医生培训计划已经改变,具体的新方案即将出台,该方案可能包括家庭责任制医生的培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