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的基础教育
(2013-03-27 15:48:04)一直想说两句,今天刚好跟片儿兄聊到了。
我认为基础教育的重点应该在两块——
1、基本常识与基本知识的储备。
这部分是记忆性的,你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比如说牛顿三大定律,你是直接背结果,还是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实验背下了这个结果,最后的结果是没差的。
大量的公式、定律、推理规则、历史常识、甚至英文单词都属于这部分内容,这些东西无可减负,最多就是教学过程生动活泼点。
你要记住,你要搞懂,说穿了没有任何捷径,就是反复记,反复练习。
2、学习和处理事件的能力。
我一直觉得所谓中国孩子缺乏创新能力,是一个伪命题。
因为普通人就不需要创新力,否则,问问自己,问问身边的领导和同事,你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你的下属让你感觉最头疼的毛病是什么?
绝对不是没有创新能力。
中国为什么原创少,不是基础教育出了问题,而是因为原创永远都是最难的,创新是从没路里走出路来,是站在悬崖边的舞蹈,是最前沿。
中国整个社会发展还在追赶期,绝大部分人都站不到最前沿,眼前可山寨的东西那么多,谁他妈闲呆了去创新?
中国孩子真正缺乏的是判断力,就是那种面对复杂世界,处理海量信息,并总结归纳的能力。以及在这种能力训练过程中养成的言之有据,有整体观,有逻辑性的思维能力。再进一步,就是自己依据现实资源独立思考,独立决定,独立承担判断结果的能力。
这其实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是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解决大部分问题的基本套路: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并总结归纳……大到找工作生孩子,小到买菜不传谣大抵逃不出这个模式。
然而,有很多中国人的判断力非常差,大概是从小习惯了有一个简单的官方标准答案的缘故,在复杂世界里无所适从。
当然,如果真的要训练孩子的判断力,那……嘿嘿,学生的负担可就更重了。
这么一搞小学就得开始学习写论文了,训练到初中,周末作业没准就已经是“简述进化论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反复,及进化论在西方与基督教的冲突”。
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不光考学生,更考老师。对老师的素质要求非常高,至少你自己出的题,你的资料要能覆盖你的学生能收集到的,然后一对一做出针对性的指导。小班化教学做到这一点还有可能,现在这种大班制,估计老师豁出命去都干不好。
所以素质教育必然是昂贵的教育,是免费的义务教育所很难保障的,这个话题很残忍,但非常现实。
为什么中国的公立教育多半简单粗暴标准化,只能提供基础教育的第一部分内容,却干不好第二部分?
因为钱不够!
标准化是经济实惠的方式,我只有那么多经费,只能雇那么些老师,我只能提供最普通人群最需要的基础教育。
我一直觉得教育口不如就老实承认老子就是提供基本常识教育的,你要素质,要么你自己教,要么你找人教,要么你允许我收钱教。
像现在这样,明明各种制度都不配套,明明师资不足,明明老师自己的素质也不够承担,却年年搞教改,搞莫须有的素质教学,学点吹拉弹唱就算素质教育成果,最后把高考内容换汤不换药的反复折腾,这不是搞教育,这是闲得蛋疼。
成天说减负,负担没减下来,却添了不少东西,以前只要念书就成了,现在还得学唱歌。明明最后还是要高考见真章,却成天鼓吹素质教育。
即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后果就是养出一帮看不清形势的傻冒家长,中国明明是这么高竞争性的社会,你对自己孩子的期待还真不小,却莫名其妙的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教育可以让你的孩子轻轻松松成功……
放眼全球,想要成为顶尖人材,不吃点苦,恐怕是不太可能的。
广大家长们要么放弃让孩子出类拔萃的梦想,要么,也只能看着他们吃苦了。其实学习苦不苦,不如想想将来工作那二万五,如果没有能力保孩子后半世温饱,也就……
中国教育有些地方是需要改,比如说课堂教学的水平,更活泼更有趣味,老师的鼓励性教学等等……但是,枉想不吃苦就能学好,那基本是作梦。
中国教育的残酷性,不在于教育本身,而在于社会竞争的残酷性,在于华人家长对孩子天然的高期待。
而中国教育的缺陷,其实也不在于孩子们学得太苦,而在于有时苦得无用,应该训练的没训练,却学了一些没有用的东西。
前一篇:一生的故事之鹰鹫 27
后一篇:中国铁路